首届河南古琴艺术节再现古琴盛会

13.01.2016  11:19

1月8日至1月10日,尽管郑州的雾霾一直未散,但持续4天的古琴盛会却让古琴爱好者们在悠扬的琴声中,与久远的文明进行了精神上的对话,感受到了久违的宁静与安详。

在这场由省文化厅支持,省非遗产保护中心、中国民族器乐学会、河南博物院主办,河南博衍琴坊、北京乐器学会、天津七弦琴院等承办的活动中,来自大陆和台湾的古琴名师名手不仅演奏了历史上流传下来的古曲,也在切磋技艺中问道古琴未来的发展。

古琴火得出人意料

位列中国传统四艺“琴棋书画”之首的古琴在古代地位尊崇,但自民国开始,直至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古琴没落得几乎一片死寂:子期伯牙的知音之谊只存在于教科书或文章中,而《广陵散》却再难听到;仲尼、伏羲、蕉叶等古琴样式虽然流传至今,但古人用蚕丝制作的丝弦已经失传……

河南琴坊艺术总监、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斫制技艺传承人孙海明回忆说,“古琴热”发端于21世纪初,从电影《英雄》到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一曲“太古遗音”,展开了古琴在民间大热的画轴。“就拿这次古琴音乐会来说,4场演出分别在不同地方,却场场爆满。很多来自省外的乐手连说‘不可思议’。现在在全国各地只要开古琴演奏会,都是满场,连搞乐器研究的学者们都觉得意外。”看着满屋热爱古琴的人,孙海明兴奋地说。

在非遗专家、曾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国际评委的张振涛看来,尽管古琴所依附的传统文人阶层不存在了,但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大家对古琴的内涵有了重新认识,古琴深沉高远、修身养性的功能特别适合让忙碌的人停下脚步,慰藉心灵,“古琴热”也就不难理解了。

古琴贵得令人咋舌

古琴好听,但价格却令很多普通古琴爱好者心里一沉。据了解,一张按传统手工打制的古琴价格最低都在万元以上,七八万元一张古琴很正常,出自名家之手的要更贵,亿元天价的古琴也有。要知道,最名贵的钢琴也不过百万元级别。

如此昂贵的价钱是否合理?身为斫琴师的孙海明解释说,古琴看似简单,其实极其讲究。一张琴制作周期至少在一年以上,而且真正做出一把好琴,除了工艺,运气也很重要。因此,好琴没有穷尽时。“不过,任何乐器都有档次差别,初学者完全没有必要买太贵的琴,几千元的也可以用。懂得古琴的内涵最重要。”他说。

据《诗经》记载,早在公元前600多年河南人早就选用桐、梓来造琴了,并沿用至今,诞生于河南的“中州派”就在中国古琴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河南博物院华夏古乐团古琴首席罗苏理表示,一张好的古琴要满足九个条件,即琴之“九德”,指“奇、古、透、润、静、匀、圆、清、芳”。琴上有天地,有龙凤,有山水,通身长三尺六寸六,对应一年的天数,宽六寸,象征六合,通体都饱含着中国人对自然、宇宙、人生的精辟理解和高度概括。任何一名斫琴人终极梦想都是在有生之年能亲手打造出一张九德之琴,因此,古琴昂贵也在情理之中。

但我们不赞成斫琴之人面对市利诱惑,急功近利,粗制滥造,这样是对传统文化的毁灭和玷污。”孙海明说。

古琴热也不能离谱

古琴热”标志着传统文化的回归,令人兴奋,但古琴专家们却纷纷表示古琴发展不能走偏。当下,学古琴已经和开会馆、喝普洱、买iPhone一起被戏称为“新四大俗”,而“要想出名快,弹古琴;要想赚钱快,做古琴”的话也让很多古琴专家心里不是滋味。

省音乐家协会主席周虹认为,目前河南发展古琴不缺专业斫琴师,缺少的是专业的古琴老师。我省音乐院校几乎没有设置古琴专业,很多学了古琴的学生毕业后去琴馆教学,这跟没找到工作差不多,限制了古琴事业的发展。省音协副主席巩伟也表示,古琴的发展学院派不能缺席,要引导大众正确地认识古琴,同时把专业领域的人团结起来,探索古琴发展的新路。

作为古琴传承人,上海音乐学院教授戴晓莲曾建议古琴爱好者“不要把古琴看得高高在上,也不要把古琴当作避世的桃花源,古琴热才不会变成过眼烟云”。对此,中国古琴学会秘书长张子盛表示,首届河南古琴艺术节将国内各地优秀琴人聚集起来切磋交流,传承古琴文化、开阔琴友眼界,对传承传统文化极有意义,也为如何避免“古琴热”烧坏“雅趣”提供了积极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