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首例肺移植手术成功 全国肺移植平均每年不到150例

07.01.2016  08:12
患者陈立在病房给大家打招呼

在石材雕刻厂工作6年而不做任何防护,28岁福建小伙陈立(化名)感染上了“尘肺病”,急需肺移植。辗转求医后,在河南,陈立成功“换肺”,而他也成为我省第一例异体肺移植病人。

昨天,陈立出院了。“终于可以自由呼吸了。”出院前,陈立对医生和护士不停地表示感谢。省人民医院胸外科副主任、主任医师魏立说,出院后的前3个月,陈立需要在家休养,避免感染,3个月后,他便可像正常人一样工作、生活了。

手术|爱心人捐肺,福建小伙河南“换肺

捐肺者是北京一名中年脑死亡男子

一次偶然机会,陈立从别人微博中知道了魏立擅长尘肺病治疗。去年12月9日,陈立专程从福建赶到河南,入住了河南省人民医院胸外科。

来的时候很严重,严重的尘肺病变导致反复发作的严重气胸,肺功能丧失殆尽,生命垂危,急需手术。”魏立说,当时,最紧迫的情况是,寻找合适的肺源。

幸运的是,好消息传来,通过中国器官分配与共享系统的分配,北京一个中年脑死亡男子身后捐出的肺,被分配给了陈立。

12月16日早晨,爱心人士捐献的肺第一时间搭乘高铁被送到了河南。

当天上午9点,陈立也被推进了手术室。

从陈立右侧第5肋间入胸,医生发现陈立胸腔广泛粘连,已经呈闭锁状,右肺乌黑发硬。细致分离后,已经彻底罢工的右肺被取了出来,此时,另一组专家把供体肺从保护液中取出,小心翼翼地装到了原来右肺的位置。

下午3点,手术结束,新装上的肺瞬间由雪白色变成嫩红色。这证明,新肺已经开始工作。

术后第一天,陈立便拔掉了气管插管,摆脱了呼吸机。

经过近3周康复,陈立闯过了移植肺急性排斥关、感染关和维护心肺功能关等重重关口,身体一天天恢复起来。

昨天上午,经过再次检查后,魏立说,陈立已经达到出院标准,可以出院回家了。而陈立也成为了我省第一例肺移植病人。

终于可以自由呼吸了。”在病房内,陈立和医生、家人谈笑风生。

魏立介绍,出院后的前3个月内,陈立需要好好保养,3个月后,他便可以像正常人一样工作生活了。

现状|换肺人少,肺源更稀缺

老百姓的“身后不能没心没肺”这种观念需要破除

对于正常人来讲,只要一个肺能正常工作,即可满足身体需求。”魏立说,在手术中,经过多方评估,最终医生为陈立进行的是单肺移植。

陈立是幸运的,但临床中,还有很多“肺部罢工”的病人最终因为呼吸衰竭而离开人世。

魏立说,目前,从全国来看,做肺移植的病人也不多,平均每年不到150例。

手术为什么这么少?

在魏立看来,肺移植手术之所以少,大概主要归为三个方面。一是因为相对于肝、肾等移植手术,肺移植手术难度大、成功率低,因为,肺是人体与外界大气相通的器官,受外界环境的污染大,细菌等感染机会多,且肺脏本质脆弱,开放引起的再灌注损伤比其他器官都大,再加上肺在体外保存时间极短,缺血状态下超过4个小时就存在被破坏的危险,超过6个小时呼吸功能就会基本丧失,因此对手术技巧要求极高。二是肺源极其奇缺。三是拥有肺移植资质的医院也比较少,愿意去做肺移植的医院更少。在河南,省人民医院是唯一一家具有肺移植资质的医院。

从肺源上来说,从2015年1月1日起,中国已停止死囚器官使用,如今公民自愿捐献已成为唯一合法器官来源。

来自河南省红十字会的统计显示,自2011年至今,我省共有279位爱心人士在死后捐出自己的器官,806名省内外的患者重新获得生的希望。在这些捐献的器官中,绝大部分是肝和肾,极少数是肺和心等其他器官。

为什么?

一方面是捐器官的人,在医疗后期肺保护不好,导致不能捐献,另一方面,老百姓的‘身后不能没心没肺’这种观念对捐献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魏立说。□记者 李晓敏 文 平伟 摄影

【责任编辑:张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