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水条件、医疗设备是当地“抗埃”关键

13.08.2014  09:59

  原标题:饮水条件、医疗设备是当地“抗埃”关键

  本报长沙讯8月12日上午,记者在长沙市中心医院妇产科手术室门口见到了黄宜珍医生。2005年7月,作为中国第12批援塞拉利昂医疗队的队员,黄宜珍和来自长沙市各医疗单位的其他九名医护人员一起远赴非洲塞拉利昂。

  黄宜珍说,抵达塞拉利昂首都弗里敦后,她发现自己“低估”了这个国家的贫困程度。“塞拉利昂当时拥有500多万人口,70%的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平均寿命只有48岁,疟疾、肺结核、艾滋等疾病肆虐,全国正常运行的医院不到10所。”黄宜珍说,即使在医疗队所对接的首都弗里敦,情况同样堪忧。

  黄宜珍说,在湖南援塞医疗队驻扎沿线,几十公里见不到一个水塘,每晚6点后几乎无水供应,有一次停水长达15天。用电同样困难,一个月停电20天,一天内断电20次的情况黄宜珍也碰到过,“停了生活用电没关系,关键是我们给患者做手术时也经常断电,只能临时打手电筒或者点蜡烛照明。”

  埃博拉出血热袭击塞拉利昂,黄宜珍十分关注当地的疫情。她分析,埃博拉病毒之所以在塞拉利昂爆发,除传染源的因素之外,还与当地的饮水习惯、医疗条件、民众意识等密切相关。

  黄宜珍介绍,塞拉利昂人民的饮水条件极为恶劣,很多人直接饮用未经煮沸的自来水,甚至是受到污染的河水,还会在河里洗澡,加大了疾病传播的可能性。

  另一方面,塞拉利昂当地存在医疗设备落后、医护人员不足、药品短缺等很多硬件问题,造成埃博拉的传播得不到有效遏制。此外,由于塞拉利昂位于偏远的西非地区,当地人民的疾病防护意识和治疗知识都极为匮乏,这也给埃博拉的预防救治工作造成困扰。

  “现在在塞拉利昂的湖南援塞医疗队员们坚守岗位,很让人敬佩,我也希望他们在完成国家使命同时要珍重自己身体。”黄宜珍说,建议医疗队队员们合理减压,保证充足的休息和营养供给,在参与救治时做好充分的防护措施,“只有保护了自己的身体,才能更好地救治病人”。

  记者刘少龙实习生伍嘉瑶韩建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