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局“红线”,又一道防腐屏障

28.05.2015  20:45

近段时间以来,不少领导干部因大吃大喝问题而被点名、处分,杭州、丽水等多地纪委亦就领导干部饭局问题发提示、打招呼,一时引起社会热议。警示越多,边界越明。随着各地纪委铁面执纪,八项规定深入人心,在各地建章立制的探索中,领导干部饭局的“红线”愈加清晰,公职人员“八小时之外”的“戒尺”也更加明确。

党员干部8小时之外该不该管,怎么管?这一直是干部监管的盲区和难点。此次,吉林省、河南省及杭州市等多地纪委出新招,以禁令规范干部私人饭局。此举一石激起千层浪,赞成者认为设立饭局红线是防范领导干部、公职人员陷入饭局利益的好方法。“吃人家的嘴软”、“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礼下于人,必有所求”都在诫勉干部管好自己的嘴。反对者认为“饭局”红线本意虽好,但太过脱离现实实际,将构想设定于理想环境,却忘记了人际交往中感情的关键因素,别人请吃饭是联络感情还是利益作祟,界限不好确定,公众不易监督,实属纸上谈兵。

笔者认为,一项新举措的出台不应盲目给出“非此即彼”的对错评价,而应根据其落实的成效,不断调整修正,以达到最佳效果。干部作风建设,本就是一场没有尽头的考试。如何促成“不能”的制度环境,并最终让党员干部形成“不想”的思想自觉,考验的是执政智慧。

饭局“红线”到底行不行,一方面有赖于纪检监察部门的精准发力,一是强化对干部的教育引导,从思想上栓牢防线,从行为上管好自己的嘴,不该吃的饭不吃。二是强化对违纪者的惩处力度,发现一起严惩一起,形成“不敢吃”的“威慑力”。三是建立起长效的监督机制,常态巡查与突击检查、普遍监督与重点监督相结合,根治“舌尖上的腐败”。

另一方面有赖于各方监督。对于干部动用公款请别人,也许通过核查“三公经费”等还能有迹可循。但要管住别人对干部的吃请,却需要各方的监督,带有明显小圈子性质的聚餐活动如何界定?如何发现?丽水对公职人员不准参加的“20类饭局”进行明确是给出了量化的执行标准和监督标准,在操作上更易实现。饭局“红线”,为干部赴“局”树起警戒线。

也许,这些严苛的制度在某些人看来是不近人情,但究其根底,何尝不是从制度层面对干部作风的硬约束,防止干部在这些细枝末节问题上的摔跤,从而避免一失足成千古恨的产生。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细节之处不可不重视。饭局“红线”,好一道防腐“警戒线”!

》新闻热线:0371-65901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