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红旗飘飘的年代,郑州有座热闹的红旗大楼

11.07.2017  19:54

作家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说,“地坛在我出生前四百多年就座落在那儿了,而自从我的祖母年轻时带着我父亲来到北京,就一直住在离它不远的地方——五十多年间搬过几次家,可搬来搬去总是在它周围,而且是越搬离它越近了。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地标,就是那个在等着你,或者,也在被你等着的建筑,是你可以把心、把感情寄托进去的建筑,像血液,像基因,融入这个城市居民身体的每一个细胞,再也没有办法剥离。

那个年代,来郑州的外地人,必逛红旗大楼。

繁华的东大街与管城街交叉口,有一处供人们游玩休息的街边公园,这便是红旗大楼拆除后改建的红旗广场。

漫步在清新雅致的公园里,老郑州人可曾记起那个有红旗大楼陪伴的年代。

1959年,红旗大楼在郑州市区拔地而起,那时,她是郑州最时尚的地方。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红旗大楼被列为郑州十大标志性建筑之一,与北二七路上的百货大楼,解放路上的手工业大楼并称为郑州百货业的“三驾马车”。红旗大楼的得名,也许就源于那个红旗飘飘的历史年代吧。

清晨的红旗广场,已有不少人在这里纳凉,长廊下几位年龄不等的人引起了我的注意,上前与他们搭讪。

提起红旗大楼,大家颇有感慨。关于这座老百货大搂,大家的记忆之门也随即打开。

“记忆中,红旗大楼是一幢L形的两层建筑,外墙为黄色,一个大门朝南,另一个大门面向西南,各有两扇镶着玻璃的朱红色木框门。大楼内东边和西边各有一个带木扶手的楼梯,也是朱红色。”

“小时候和大人去逛大楼,总是趁大人或店员不注意,下楼时喜欢把扶手当滑梯。看上去挺光滑的扶手,坐在或骑在上面却不能一滑到底,下滑过程中经常出现停滞。突然被大人发现还会狠狠的骂上一顿。”生于40年代白先生饶有兴趣的说着。

那时,中国还是计划经济的年代,红旗大楼出售一切日常百货物品,由于许多物品都供应不足,老百姓多是凭票购物,无论穷人富人都是均等的待遇,很多物品并不是有钱就可以买到的。

20世纪50年代的百货大楼,洋货凤毛麟角。百货大楼里偶尔能看到瑞士梅花表、英国自行车、缝纫机、古巴烟和前苏联产品。那是在计划经济下由国家统一进口的,品种数量都很有限。

20世纪70年代末,当年电视机刚刚引进到中国,红旗大楼的两个橱窗里,摆上日本日立、松下电器的样品,老百姓都挤在橱窗前看,但店里却没货。

后来人们可以到红旗大楼凭票购买一台黑白电视机,商店晚上都不能按时关门。电视在那个时候代表了财富、身份、地位。

每逢过年,红旗大楼里更是热闹不已,今年已40多岁的王阿姨回忆到:“第一次去红旗大楼的记忆,就是爸爸妈妈带我去那里买新衣服。那一年的春节,家里的孩子都穿新衣服,我买了一身红色的棉衣棉裤,特别开心,那套衣服我穿了一周不肯脱。记忆中红旗大楼就是新衣服的象征,后来每次再去都有忍不住的欣喜。”

在相当长一段日子里,红旗大楼成为老郑州人购物的热门场所,据说,就是因为红旗大楼的存在,东西大街一度成为老郑州的市中心。

老郑州市政府当时就在红旗大楼附近。

计划经济的年代慢慢过去,市场经济的大浪滚滚而来。

1989年,随着郑州亚细亚的建立,郑州商业区开始出现转移。而标志着计划经济国家经营的红旗大楼,也开始慢慢退出商业的历史舞台。

一直走下坡路的红旗大楼,也曾改变经营模式,招郑州老字号钟表行入驻,改建洗浴中心……但始终未能躲过改革风潮的席卷。

说起红旗大楼从鼎盛时期到衰落,苗师傅略感遗憾:“那时,红旗大楼的地理位置好,当时国际不允许个人经营,所以红旗大楼根本不存在竞争意识,后来改革开放,时代变了,私人股份化的商场开始进入郑州,红旗大楼作为老体制的产物势必是要被淘汰掉的。假如红旗大楼能转变经营观念,凭着他的老牌子,今天说不定还能看到他呢。”

六七十年代百货大楼和红旗大楼引领郑州商界风骚,她们是大批50后们童年的回忆。

很快,改革的潮起浪涌改变了一切,红旗大楼在2000年离开了我们的视线。在政府的统一规划下,2002年在其原址上建了红旗广场,成为漂亮的街心花园。

△ 红旗广场

送走了红旗大楼的年代,而今的红旗广场一样为这个城市的人们提供着不一样的乐趣。

现在,红旗广场已成东西大街居民纳凉散步的好去处。广场内石子铺成的路面干净整洁,周围草地,绿树相映成趣。东北角是一条长廊,上面布满绿色的植物。

每晚八点是红旗广场最热闹的时候,远近的居民都会到这里乘凉玩耍,在这里还经常能看到居民自发组织的跳舞,唱歌等活动,异常活跃的红旗广场,为繁华的郑州注入着一股新的活力。

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并没有因红旗大楼的转化而对他们的生活有丝毫影响,红旗广场的建立一样使这里的居民享受着休闲的便利。

结束采访,当我快走出红旗广场的时候,仍能听见大伙意由未减地讨论着红旗大楼的前世今生。

红旗大楼如同老郑州的一个标志已然深深留在了老郑州人的记忆中,那些历史的印记也随之沉淀在老郑州的影子里,或者遥远,或者新近,或者遗留,或者演变。

郑州人从不曾忘记……

作者简介

孙岩岩,曾用笔名岩岩,虽已过了青葱年华,仍有一颗纯情的心,时不时还会讲一句:我是有新闻的职业梦想滴。

【责任编辑:靳静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