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啥妙计巧解林间百“结”

14.02.2016  11:56

中国绿色时报2月4日讯   借林改之机解开林权纠纷的“”,这是河南省渑池县一直以来的林改工作重点。

林权纠纷关乎林农权益,涉及社会稳定,可是林权纠纷既有历史遗留问题,也有林改之后的新问题,处理起来颇为棘手。

渑池县坚持以法律法规为准绳,以制度建设为保障,以林农权益为根本,大力推进林权纠纷调处,初步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不仅巩固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成果,而且有力地维护了社会稳定。

目前,全县累计排查出各类林权矛盾纠纷100宗14.07万亩,已成功调处86宗13.29万亩,林权纠纷调处率达94.5%。渑池靠啥妙计巧解林间百“”?

妙计一:“三套机构”作后盾

建立机构作后盾,成立组织作保障,这是渑池应对林权纠纷的第一步“”。

渑池成立了“三套机构”。一是县林权纠纷调处领导小组。由县长任组长,主抓林业的副县长、主抓信访工作的副县长、县法院院长任副组长,负责全县林权纠纷调处的总指导、总协调;二是县林地承包仲裁委员会,由法律专业代表、经济专业代表、人民团体代表、林业行业代表、基层群众代表等组成,专门负责全县的农村林地承包经营纠纷的调解和仲裁工作;三是乡(镇)林地承包纠纷调解中心,负责辖区内的林地承包纠纷调解,力争做到矛盾纠纷内部消化、就地化解。同时,渑池县还出台了林权纠纷调处试点工作实施意见和林权纠纷调处办法,对调处原则、法律依据、管辖范围、处理程序等都做了规定。

妙计二:“三化宣传”奠基础

林农是林改的主体,让林农吃透政策是推进改革的基础。渑池把政策宣传进村入户作为预防发生林权纠纷的重要工作,做到“三化”。

一是宣传内容通俗化。将林改的政策法规和操作办法,以群众能听得懂、理解透、易明白的方式,向林农做深入宣传;二是宣传形式多样化。采取发放明白纸、电视讲座、举办培训班等措施,多形式开展宣传;三是普及政策法规的精准化。除进村入户普及政策外,特别注重向从事林权矛盾纠纷调处第一线的乡村干部、调解员进行精准宣传,提高他们解读政策的准确性和化解矛盾的真本领。

妙计三:“三个机制”提效率

有了组织机构,如果没有科学的工作机制,处理林权纠纷仍然是纸上谈兵。

渑池为了提高工作效率,确定了3个工作机制。通过责任落实机制,各乡镇、相关部门把林权纠纷调处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实行分级负责。同时,实行林权纠纷调处包案制度,确定领导挂帅、专人负责,调处成功后,由乡镇政府下达《林权纠纷调解意见书》,加盖公章,维护权威。通过一线调处机制,通过传、帮、带等方式,提升村组干部熟悉掌握相关法律法规和纠纷调处水平,通过走、访、谈、查、看等5个步骤,现场调查核实情况,逐一答复处理群众诉求事项,最大限度地维护群众合法权益。通过社会维稳机制,坚持关系融通、思想沟通、方法变通,调解的节奏有张有弛、调解的力度有重有轻、调解的结果有数有度,有效提高了案件的调处率和自觉履行率。

妙计四:“两个尊重”解难题

和老百姓打交道,要带着感情,带着尊重。”渑池县林业部门一位多年从事林权纠纷调处的干部这样说。

面对很多历史遗留问题,渑池县充分尊重历史和事实依据,对目前四至界限尚未被破坏的山林地块,均按现有四至界限进行调处并予以确权;对于目前四至界限已不存在的地块,采取要求出示证据、当初划界人指认、70%以上户主确认、查阅当年林权登记清册等方式,最终根据证据进行确权。

除了尊重历史,还要尊重村规民约。有一些纠纷因为缺乏原始资料、四至界限不清等,导致意见不一致。这种情况就要依据政策法律、依托民间规则、依靠基层干群的工作思路,充分发挥村规民约自治约定的作用,进而提高调处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