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采风】确山铁花惊艳四方

14.01.2015  12:35

1月11日晚,驻马店确山县某炮兵旅营区训练场,“2015年文化拥军铁花进军营”活动在此举行,央视七套《过年了》“2015农民春节大联欢”节目组进行实况录像。铁花飞溅、龙灯穿梭,独具魅力的表演博得阵阵掌声。

自1988年被挖掘出来后,后来入选国家级非遗项目的确山铁花撩开面纱,不断惊艳四方。

民间焰火之最

确山铁花的现场表演蔚为壮观:在一片开阔的场地上,用柳树枝和枝上的烟花、鞭炮等搭起一座6米多高的四方八角“花棚”。“花棚”顶上竖起一根5米多高的“老杆”,“花棚”旁有一座一人多高的化铁炉。当废生铁片被熔化成1700摄氏度的铁水时,艺人们脱掉上衣,赤背上阵,头上反扣着相当于“安全帽”的葫芦瓢,一手执上端盛满铁水的上棒,一手执击打上棒的下棒,十多名艺人一棒接一棒,往来于熔炉和“花棚”之间,一棒铁花冲天而起,另一棒接踵而至,棒中的铁水向上遇到“花棚”顶端的柳枝,立刻迸射开来,冲向夜空,犹如火树银花,绚丽夺目。

与此同时,铁花点燃“花棚”上的烟花、鞭炮、起火,顿时烟花喷涌、鞭炮齐鸣。再加上两支龙灯队现场助兴,龙灯在铁花飞溅的“花棚”下穿梭进出,整个表演更显得神秘新奇、惊险刺激。

只有确山县才有的打铁花,兼具技术、艺术上的高难度,感染力极强。现场观看演出的部队官兵说,确山铁花号称“民间焰火之最”,果真名不虚传!

脱胎道教 续命民间

据幕后指导讲解,确山铁花的“花棚”搭设十分讲究:一棚、二层、四方、八角,上插红、黄、蓝、白、黑五面彩旗,寓意一元、二仪、四像、八卦、五行。正中的杏黄旗上画有太极图,显示出典型的中国道教特征。

老君炼成一炉丹,化作铁花飞满天,千灾万难尽消除,逢凶化吉享平安。”据考证,北宋时期的金、银、铜、铁、锡五门工匠与道士们共同敬奉太上老君,通过打铁花来祭祀、娱神。在历史演进中,乡绅、商号、大户人家举凡新宅奠基、还愿祝寿、金榜题名、升迁嫁娶、新号开张,甚至连官方的驱旱求雨,都要邀请打铁花助兴。

确山铁花曾一度濒危。据介绍,上世纪70年代前后,确山铁花中断近30年之久。经过当地文化工作者杨建军等人的抢救性挖掘和学艺传承,1988年,确山县文化局举行了打铁花焰火晚会,使这一传统的民间艺术重见天日。经过不断整理、充实、改进,原先的木杆搭制“花棚”改为钢管搭制,高度由一层3米多增加至两层6米多,并且去掉了容易伤人的起火等,使表演更加安全。再加上“龙穿花”等表演,使场面更加宏伟和瑰丽。

在保护和消费转型中“苏醒

2008年6月,确山铁花被公布为全国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并于2013年获得国家60万元的保护资金扶持。

2004年元宵节期间,确山铁花应邀在郑州第三届中原文化庙会上连续展演三场,十余万人观看,开始引起外界轰动。近年来,确山铁花表演队应邀多次在北京、郑州、张家口、浏阳等地表演,惊艳四方。“表演队与河北中都原始草原度假村景区签订合同,每年6月至9月中旬在景区天天举行演出,这样既训练了人员,也稳定了人心,迈出了生产性保护的步伐。”现任确山县非遗保护中心主任的杨建军说。

确山铁花表演一场起码需要上万元的费用,市场开拓面临不小压力。谈到其传承、创新与发展前景,省文化厅非物质文化遗产处处长刘春晓说,作为非遗项目,确山铁花的核心技艺应当忠实传承;在创新上,不妨融入更多的文化元素。刘春晓认为,随着消费结构调整和文化需求提升,传统文化产品正在成为消费“新点”,确山铁花在“苏醒”后将走向更广阔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