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中的文字传承”跨年大展开幕
12月30日,“我们的文字——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文字传承”跨年大展在国家图书馆总馆南区国家典籍博物馆开展。
展览共分六个部分,包括中国的文字、文字的记录、文字的传播、文字与艺术、文字与生活、文字的传承与未来,集中展示了文字的历史变迁和发展现状,特别是从与中国文字相关的非遗项目中挖掘出文字的内涵与魅力。展览共展出文献、传承人作品等实物300余件,邀请了24个非遗项目的21位代表性传承人现场展示。
从2014年12月30日至2015年2月1日,观众在展览现场,可以体验使用中国最正宗的文房四宝,如湖笔、徽墨、宣纸、歙砚等来书写文字;可以欣赏国家图书馆收藏的与文字主题相关的精品文献和特色展品;还可以目睹难得一见的书写文字演变历史的百米长卷、中国最大的填字谜接龙游戏卷轴、北京励志堂科举匾额博物馆所藏匾额和古代名砚以及其他珍贵的民间收藏。在近距离接触各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同时,也可以通过若干个多媒体视频,观赏由中国记忆项目中心制作的非遗项目专题片与传承人口述史,深入直观地了解相关项目的工艺流程与技艺特点。
记者了解到,在我国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有着为数众多与中国文字的产生、书写、传播和使用相关的项目。展览的设计团队告诉记者,本次展览以文字起源与发展为纵向脉络,梳理从文字起源到今天的现状;以文字的种类与谱系为横向脉络,覆盖了包括10余种已经消失的文字在内的中国各民族传统文字;以文字的书写、传播、应用和传承等命题为拓展,侧重非遗角度,串起仓颉传说、各种文字书法、造纸技艺、填字谜游戏等63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展厅里,贝叶经制作技艺、湖笔制作技艺、木活字印刷技术、华县填字谜等10余个非遗项目的展台,被观众围满,大家对非遗项目很感兴趣,也对它们的生存现状表示关切。记者遇到了一群北京展览路第一小学的孩子。他们对这些非遗项目充满了好奇,围着传承人七嘴八舌问个不停,不时地发出惊叹。“这些纸怎么会是树皮做的呢?”“原来傣族的经书是刻在树叶上的呀。”“啊?这墨居然能吃!”“这字怎么看都像是画儿。”……
在一个专门的区域,汉字、藏文、彝文、满文、锡伯文、傣绷文、蒙古文、哈萨克文、维吾尔文、纳西族东巴文、水书、女书等书法的传承人会聚一堂,用各自的书法共同书写“和睦家族”“羊年大吉”“春天来了”“团结就是力量”。对绝大多数观众来说,各少数民族文字书法的字体、书写工具都非常新奇。传承人一边写着,一边回答讲解着观众的问题,不厌其烦。正如彝文书法传承人阿鲁拉伙所说,传承和传播就要不断地向别人说,“这样人家才知道我们书法的美妙之处,才会有年轻人来学习”。
展览期间还设置了丰富多彩的观众体验活动:带观众认识古代文字乐谱的音乐会、为小朋友讲述文字故事的亲子活动、木版水印和古籍修复现场教学、“舌尖上的文字”体验活动等。为配合本次展览,国家图书馆还策划了6场“我们的文字”专题系列讲座,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学者以“印章(篆刻)中的文字美”“中国少数民族文字文物”“女书的魅力”“汉字与历史文化”“汉字的性质与结构”,以及“汉字与单词的对话”等主题为观众朋友解读文字的魅力。
展览主办方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和国家图书馆的相关负责人介绍,中国不仅拥有世界上流传最久的、最富有生命力的文字系统——汉字,而且拥有30种左右的少数民族文字,是世界上最丰富、最多样的少数民族文字体系。本次展览,确定以“我们的文字”为主题,是有感于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现代科技冲击着传统的文字艺术,文字遭遇危机。“我们的文字”选择了最切中核心的内容,以多样立体的方式去呈现中国文字文化,为所有中国人解读“我们的文字”到底是什么,我们的文字、中国的文明为什么值得自豪,呼吁大家加深了解中华文明的内核,增强每一个中国人的民族认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