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处方药退出”公众要重点关注什么
李晓亮(华西都市报评论员)
20日《第一财经日报》披露“OTC退出医保”消息:现有医保目录中556种非处方药(OTC)将逐批次从目录中退出——尽管相关部门对于具体退出进度和方式仍未形成最终统一意见,但“已确定的是,即将公布的新医保目录中,不会再增补新OTC品种进入”。(7月21日中新社)
从此次新一轮医保目录更新来看,医保控费意图明显加强。非处方药退出目录,交还给市场,结合上月初开始正式实施的“取消大部分药品政府定价”来看,医改正式迎来了市场定价时代。
药品是非常特殊的商品,药品市场一直是有限度的开放。而非处方药,总体而言,获取较为方便,安全风险低,不管是线上网购还是非医保合作的一般药店,都能轻松购得。所以,将其移出医保目录,交给价格反应更灵敏的市场,本不是坏事。甚至,考虑到此前那些政府定价和基本用药目录可能存在的腐败风险,竞争充分,完全市场化,只会让公众享受到更质优价廉的药品。
但是,围绕着医保目录,却一直存在一个权力博弈和资本角力的资本“利益保护圈”。这也是,以往多年医改雷声大、雨点小,甚至一进三退,波折不断,实质进展十分迟滞的根本原因。对药企和销售来说,进入医保选入目录,就意味着稳定的销售渠道保证和节节攀升的销售红利。“一个药品进不进入医保目录,销量可能相差10倍”,这是坊间说法。而以往,媒体也不止一次报道过,药价虚高的问题,也和政府定价、统购统销、采购腐败有关。
所以,就算新目录更新,非处方药渐次退出,我们的关注也不该只局限于药企视角的市场营销上。从公共利益角度考量,关注要不跑偏,就必须集中在目前趋紧的医保资金,到底问题出现在哪?既然总盘口一定,这点资金对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多少有些捉襟见肘,那么我们的资金使用效率是否发挥到极致,而我们的从医保目录到相关医保政策,是否有进一步查漏补缺,完善提升的制度设计?
从新闻列举的几个医药代表行贿到医院接受请托,恐怕只是冰山一角。“医保部门要研究制定医保药品支付标准,做好医保、招标采购政策的衔接配合,促进医疗机构和零售药店合理确定采购价格”——这里面大有文章可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