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海大院"精神引大众点赞 有多少感人故事在持续传扬

03.03.2015  01:42

   中原网讯(郑州报业集团全媒体记者 鲁燕 实习生 李钟鸣)“ 真希望我们身边也有这样的‘陇海大院’……”2月28日,郑州报业集团旗下的《郑州日报》、《郑州晚报》共推出14个版的《郑州陇海大院感动中国》的重磅报道后,新浪、网易、凤凰等门户网站及微博、微信等纷纷转载,很多网友都羡慕陇海大院里邻里互助、暖意融融,都希望他们身边的小区也变成“陇海大院”。

  除了网友们积极互动之外,《郑州日报》、《郑州晚报》的广大读者也纷纷拨打热线,表示为陇海大院的精神所感动,希望今后俯下身去,与邻里做朋友,多沟通,多做好事。

   陇海大院,必须点赞!

  @垄中对:“一场爱的马拉松,长跑三十九年,没有终点。一座爱的大院,满是善良的人,温暖的手,真诚的心。春去春回的接力,不离不弃的深情。鸽子飞走了还会回来,人们聚在一起,就不再离开。”郑州报业集团的报道,再现陇海大院爱的接力全景图。必须点赞!

  @一袖半夏:郑州陇海大院,老公的童年生活,今天他的舅舅出现在2014感动中国,外甥像舅,我也希望老公能像他舅舅一样做一个善良助人为乐的人。

  @牧马人陈威:陇海大院爱心集体以690多万票荣登“感动中国”2014年度候选人物榜首,并获得2014“感动中国”人物的荣誉,为河南老乡增光添彩。

   因为坚守,所以伟大

  律师董彬:身边的感动……因为平凡,因为真实,因为坚守,所以伟大。

  68岁的孙老先生是《郑州晚报》的一名老读者了。看到“陇海大院”的报道后,他第一时间打来电话。他说,39年的坚守,是一个群体、一座城市,乃至河南人身上固有的吃苦耐劳、助人为乐的品质很好地体现,城市变了,环境变了,但不变的是我们的家风和民风,应该继续发扬和鼓励,让更多人参与进来。

   学到高新海很多优秀品质

  “他(常思军)是我们身边最好的一个典型”。郑州铁路公安处宣传处负责人李艳红介绍,常思军是郑州铁路公安处警卫支队支队长,他们同事有很多年了,私下他们也一起经常打球,但从未听他说过他帮助陇海大院里高新海的事,“他就是这么低调的一个人,这也正是陇海大院的精神所在。

  李艳红说,他的事迹是看了2月28日央视“感动中国”后才知道的。“后来听到他下面民警说起这事,才知道这么多年常思军也是‘超级不容易’。常思军支队长从18岁就开始帮助高新海,加入到这个有爱的陇海大院中来,‘春去春回的接力,不离不弃的深情’。

  得知常思军的事迹后,李艳红有意要搜集常思军的材料,将他的典型事迹发扬光大,希望其他的铁警多向他学习,常思军除了电话拒绝她之外,还给她发了多个短信给予委婉回绝。

  李艳红给《郑州晚报》转发了常思军发给她的其中两条短信,其中一条: “关于我的宣传还是算了,多拍些一线民警的风采吧,他们才是最辛苦最值得学习的人,宣传他们更贴近咱们民警的生活。

  “都是平凡小事,你没有住到陇海大院,你要是住进去了,你也一样。”昨天下午常思军接受采访一直强调他做的都是区区小事,不值得报道,他甚至还说,在他与高新海相处的30多年时间里,他反而从高新海身上“找到很多的快乐”,还有学到高新海身上很多的“优秀品质”。

  1976年,18岁的常思军刚好高中毕业,在他下乡后回来找工作期间,他和高新海成了门对门的邻居,自此成了一辈子的朋友。1981年底11月份,他进了郑州铁路公安处。

  “邻居帮个忙,多正常的事,凡是有点爱心的人,都会这么做。”谈及获得感动中国的“好人”时,常思军说,做的区区小事,却获得大家这么关注,他是既高兴、激动,又感到惭愧。

  “我们帮助他,他也帮助我们啊。” 常思军说,其实,高新海身上很多优秀品质值得大家学习,譬如,他对自己的病情毫不畏惧,在有轻生念头后,在得到邻居温暖的帮助后,他不仅坚强地活了下来,与病魔做斗争,而且还一直在帮助大家。

  常思军说,高新海会开三轮车,邻居谁有个病啊,谁家拉个茶几,拉个桌子,谁要去火车站,他总是毫无条件地、第一时间出现在面前。

  “走,我拉你去医院”、“你去火车站,我拉你去”,那个时候,高新海的声音时常回旋在陇海大院。

  高新海不仅身体力行帮助大家做好事,同时,高新海也是大家的精神支柱。

  “我从他身上也找到了很多快乐。”常思军说,他做的是警务工作,工作性质很特殊,有时候工作上,还有生活上,也会遇到很多不顺心、烦心的事,“我总会去找我的三哥,让他给我唱个歌,我俩一块儿看个球赛,聊聊天啥的,只要和他待上一会儿,我心情便得劲多了。

  他说他是三哥的勤务员,主要是协调三哥安排办的任何事。不仅如此,常思军说:“我还会全力以赴照顾好三哥。”这也是他领奖时,对主持人白岩松说的话。

编辑:赵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