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俄罗斯女作家阿列克西耶维奇获诺贝尔文学奖

09.10.2015  12:55

瑞典文学院8日宣布,将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白俄罗斯女作家、记者斯韦特兰娜·阿列克西耶维奇。

瑞典文学院常任秘书萨拉·达尼乌斯当天中午在瑞典文学院会议厅宣布获奖者姓名。

阿列克西耶维奇1948年出生在乌克兰,父亲是白俄罗斯人,母亲是乌克兰人,现居白俄罗斯。她是当代世界文坛最有实力的女作家,曾多次获奖,包括瑞典笔会奖(1996)、德国莱比锡图书奖(1998)、法国“世界见证人”奖(1999)、美国国家书评人奖(2005)、德国书业和平奖(2013)等。

阿列克西耶维奇用与当事人访谈的方式写作纪实文学,记录了二次世界大战、阿富汗战争、苏联解体、切尔诺贝利事故等人类历史上重大的事件,其作品已在全世界被翻译成35种文字。主要代表作品有《车诺比的悲鸣》《切尔诺贝利的回忆:核灾难口述史》《战争的非女性面孔》《最后一个证人》《我是女兵,也是女人》等。2013年、2014年、2015年,她连续三年进入诺奖最终决选提名。

国内对阿列克西耶维奇的关注并不多,她作品数量较少,并非按照正式的历史文献来描述历史,而是从个人经历、机密档案以及从被忘却、被否定的资料中挖掘。这样的创作意义更加深远,远远超出技术性文献的意义。她关注的焦点永远是人,探索人的心灵是她与其他作家的区别之一。她成功地表现了一代人的茫然和恐慌,作品触动人的内心深处。

今年诺贝尔文学奖为何颁给她

阿列克谢耶维奇的作品主要魅力在于真实

 

磨铁图书刚出版了阿列克谢耶维奇的两部作品

据新华社电 瑞典文学院8日宣布,将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白俄罗斯女作家斯韦特兰娜·阿列克谢耶维奇。

瑞典文学院常任秘书萨拉·达尼乌斯当天中午在瑞典文学院会议厅宣布获奖者姓名。

阿列克谢耶维奇1948年5月31日出生在乌克兰,父亲是白俄罗斯人,母亲是乌克兰人。她现居白俄罗斯,主要代表作品有《切尔诺贝利的回忆:核灾难口述史》等。

中译本编辑:她的作品主题都是灾难和战争对话

阿列克谢耶维奇这个名字并不为多数国人所知,但她的书很早就在中国出版,包括《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关于死亡还是爱情》(又译《切尔诺贝利的回忆:核灾难口述史》)《我还是想你,妈妈》《我是女兵,也是女人》《锌皮娃娃兵》等。昨晚诺奖公布之后,记者第一时间采访了磨铁图书编辑陈亮,他在电话中表示,阿列克谢耶维奇近几年一直在诺奖赔率榜前列,今年终于得奖,自己作为引入多部阿列克谢耶维奇作品的编辑,自然感到非常高兴。

陈亮说,阿列克谢耶维奇上世纪80年代来过中国,但国内对其不是很了解,陈亮是因为比较喜欢欧洲文学而接触到了她的作品,“我第一次读到她的东西,就感觉像在阅读19世纪的俄罗斯经典作品,而不是出自当代作家之手。她给我的感觉是和陀思妥耶夫斯基同时代的伟大作家,她的作品里有那种19世纪俄罗斯文学经典带来的强烈震撼”。

阿列克谢耶维奇的作品都是非虚构写作,纪实文学,笔下有很多无名小辈,其故事却有血有肉而残酷,触动人心,这也形成了她的独特风格。“我觉得她的作品主要魅力在于真实,她的主题都是重大的灾难和残酷的战争,包括关于苏联卫国战争的《我还是想你,妈妈》《我是女兵,也是女人》,苏联与阿富汗战争的《锌皮娃娃兵》和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件的《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关于死亡还是爱情》。”陈亮说,阿列克谢耶维奇的作品是根据访谈者口述的文字来记录的,如果有虚构也是当事人的虚构或者回忆不准确,她本人没有任何添油加醋虚构的东西,但读起来会觉得这种纪实文学的东西比小说更让人震撼,不可思议,甚至会觉得比虚构的小说更加不真实,更加荒诞。

陈亮表示,自己之前都是通过代理联系作者,阿列克谢耶维奇本人非常低调,不太愿意跟媒体打交道。目前,其正在写作一部不那么沉重的、全新题材的作品。阿列克谢耶维奇的作品简体中文版已有4部,在全世界已被翻译成35种文字。

陈亮表示,个人认为描写切尔诺贝利灾难的《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关于死亡还是爱情》最有代表性,想了解阿列克谢耶维奇的读者不妨从这部作品开始。记者游晓鹏

我是女兵,也是女人》首次引进国内

真实还原残酷二战

记者昨日获悉,新晋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斯韦特兰娜·阿列克西耶维奇经典作品《我是女兵,也是女人》简体中文版首度引进国内,本月将由九州出版社出版,该书根据作者2013年最新修订完整版重译。

我是女兵,也是女人》是一部全球销量逾200万册的战争题材作品,一经问世就震惊世界文坛。超过100万名15~30岁的苏联女兵参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她们中有医生、护士,还有伞兵、坦克兵、重机枪手、狙击手等。《我是女兵,也是女人》记录了她们亲历的那些感人泪下的故事,还有战火中伟大的爱情,书里所有的故事都是真实发生过的。

作者在书的自序中写道:“已经有数以千计的战争作品,薄薄的和厚厚的,大名鼎鼎的和默默无闻的,更有很多人写文章评论这些作品。不过,那些书通通都是男人写男人的……关于战争的一切,我们都是从男人口中得到的。我们全都被男人的战争观念和战争感受俘获了,连语言都是男人式的。女人们都沉默着,连那些上过前线的女人们也都缄默不语,就算偶尔回忆,她们讲述的也不是女人的战争,而总是男人的战争。只有在自己家里,或是在前线闺蜜的小圈子里涕泪横流之后,她们才开始讲述自己的战争,那些我完全陌生的经历。

书中这些女兵眼里的战争,与男人们的描述截然不同。书中这些女兵的回忆,会让读者强烈感受到二战的残酷和带给人们的伤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