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夫立:三千年瓷火一夫立

27.05.2014  08:50

  阎夫立(资料图片)

  □人民日报记者 王汉超

  本期人物 中国当代窑炉掌门人 阎夫立

  核心提示:汝、官、哥、钧、定,宋代五大名窑为后人留下诸多回味不尽的绝世之作。在这流光溢彩中,钧瓷尤以窑变之美吸引众生。有人倾其所有,只为家有钧瓷一片;更有人倾其一生,在烧窑制瓷的年华中老去,其人生况味与技艺,融汇在一件件作品中。中华传统文化的血脉也就在这样的人生中赓续绵延。

  柴,燃起来了。

  四周极静,火发出风一样的声音。阎夫立沉默凝神,似对炉火的走向了然于胸。在1300余摄氏度的高温下,泥土会气化,而瓷却在火的淬炼中,器身挺拔,釉料熔化,色彩盈动,瞬息绚烂。瓷胎入窑,还全然泥土本色,当窑炉开启,已是满膛珠玉。

  “宇宙万物,先有气,后有石,有石而后有土,有土而后有木,有木而后有火,火土合而后有瓷。瓷者气之所凝,石之所炼,水土之所变,匠之所工,火之所成,万物之所结也。”阎夫立毕其一生,为之沉迷,泥、水、火能演变出多少秘密?1968年,18岁的他点燃生平第一炉窑,诚惶诚恐。那时,他已为瓷魂牵多年。他生在河南禹州火神庙街,打小看那红面孔的火神。3岁,土里捡块瓷片,精魂闪亮,母亲缝在他衣角,消灾避邪。窑火明灭,时序青黄,一甲子轮转而去。日复一日,选土配料,炼泥拉坯,研石调釉,造窑烧成。

  阎夫立将瓷器做成了哲学

  技进乎艺,艺进乎道。在炼瓷的融会之境,归于质朴。第一次见阎夫立,他罩件蓝布工袍。头发花白而硬,友善地笑,手掌宽厚温暖,不太知道怎么跟人打招呼。在老伴一生关照中,阎夫立拙于世务。打年轻时代起,他不洗衣做饭,买东西要有人后面替他付钱,理完发,他分不清1块还是10块,常惹笑话。然而他钻进瓷里,可以不吃不睡,神游万仞,矫若游龙。丽水世博会上,一位国家领导人这样向世界介绍阎夫立:他是中国当代窑炉掌门人,是中国文化复兴的一面旗帜。有人评价:阎夫立将瓷器做成了哲学。

  如今,在郑州大学一处古旧的院落,夫妇二人过着简朴的生活。烧出来藏家不计代价想入手的瓷,他们用积蓄捐图书馆、捐希望小学、捐地震灾区。居所满架琳琅,华彩惊人。阎夫立仍一身泥灰,一双粗手,书影青灯,忘乎俗尘。他一天吃的饭,仅在10元上下。他为“5·12”汶川地震创作的《天泪》《国殇》,有人3800万元求购,他无偿赠给了灾区。

  禹州是阎夫立和钧瓷的故乡。钧瓷,因变而生,以变为宗,入炉一色,出窑万彩,至北宋而集大成,成为瓷中奇品。藏瓷是父祖家风。阎夫立上高中,适逢“文革”。一群人将家中几代藏瓷砸个粉碎。父亲心恸不已,两天昏死,一蹶不振。少年阎夫立无能为力,伏在父亲身上说:总有一天,一件一件,我再烧回来!

  学校停课,阎夫立去瓷厂当工人。很快,18岁的他做了技术厂长。而后,阎夫立作为工农兵大学生入读河南大学油画专业,毕业后义无反顾回禹州,要求下神垕瓷区。10余年间,他成了国家文物局几次想调走的古瓷、古窑鉴定专家。

  阎夫立的梦想,还是烧瓷。多年来参与发掘146座历代窑炉。1991年,在阎夫立参与发掘双乳古窑的74亩荒地上,钧瓷研究所成立,他成为业务所长不二人选。厚积薄发,阎夫立主持复烧仅仅一年,作品蔚然大观。他首先想到的,还是父亲。那天,老人家落泪了,没想到儿子记那么牢,一件件真的又回来了。

  但父亲留了一句话:大部分比原来还好,一些还没烧出古代的神儿。

编辑:禹亚楠 联系记者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