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生活中需要文学“慢餐”
日前,上海译文出版社策划引进的意大利当代著名作家翁贝托·埃科作品系列之《傅科摆》,并就此书在上海作协举办研讨会。《傅科摆》是埃科在完成《玫瑰的名字》之后花了8年时间写成的小说巨著,自1988年问世以来,便成为世界公认的挑战阅读极限的又一部“天书”。这部《傅科摆》,何以称作“天书”?小说讲述了几位精通中世纪历史的学者编出一个阴谋“计划”和神秘社团却反被其扰的故事,全书篇帙浩大,处处伏笔、隐喻、谜团和百科全书式的知识,弥漫着神秘主义和哲学的色彩。即便是在它的“原产地”意大利,《傅科摆》也被喻为“钢铁之书”,在世界上被公认是非常“难读”的。
但是,尽管《傅科摆》被公认是“天书”、是“钢铁之书”、是“难读之书”,但此书却不乏读者,甚至痴迷者。从豆瓣阅读社区《傅科摆》专区看到,这本书今年年初上市以来,已经有147人读过,165人在读,2726人想读,其中有140人给予了评价,评分达到了8.7分。对此,《傅科摆》的译者介绍说:“书出版后,许多读者从四面八方发来了质疑、商榷和勘误,这本书是个慢餐,不是快餐,如果不认真读,是挑不出毛病来的。有人读,而且还不少,说明现在的年轻人不全是读快餐书的,没有什么能比这个更让我高兴的了。”
《傅科摆》为什么又被叫做“慢餐”?翁贝托·埃科的家乡在意大利的皮埃蒙特大区,这里正是世界上倡导的著名的“慢餐运动”的起源地。文化环境、时代氛围和精神趣味,或许决定了埃科的这部书那么难啃!
其次,《傅科摆》的阅读过程,是一个“细嚼慢咽”的过程。读这本书不像读金庸一样,一宿不睡就能读完,也不会像读《哈利·波特》一样过瘾,你必须要做笔记,甚至查工具书。读前20页读不进去,是非常普遍的。但是等你读进去后,就欲罢不能,天天有个东西牵挂着,就像爱丽丝掉进树洞里。该书的翻译者说他的阅读感受是:译完《傅科摆》后,他还在不断重读原文。有的时候,一句话可以琢磨一天。“有的书你一看就懂,但是看过就忘,而有的书你要像嚼橄榄一样去嚼,带着脑袋去读。这是一种享受。”而且,国内的很多外国文学爱好者已经越来越多地喜欢上了享用这个文学阅读的“慢餐”,“这本比《玫瑰的名字》的节奏还要慢,太杀脑细胞了。埃科大神的小说写得和教科书似的,怎能不爱。”
由不少读者对《傅科摆》这本书的阅读感受,是“难”和读起来的“慢”,笔者不禁想到,一位叫做罗斯金的英国作家的话:“读书是一种人类高级智慧的探求,需要付出千辛万苦。当你打开一本好书之前,你必须对自己提出这样几个问题:我自己能否像那澳大利亚的采掘工一样吃苦?我的锄头铁铲是否有用?我的思想是否准备充分?如果再把这比喻打下去,那么你所探求的金子便是那作者的思想,他的文句便是你为了寻金所必须捣碎和冶炼的矿石,你的丁字镐便是你自己的辛苦、聪明与知识;你的熔炉便是你那探索事物的心智。离了这些工具和你那炉火,你休想去弄懂一位作家的意思;实际上你的一套刀具得利而再利,精而再精,你的一番冶炼也得辛苦耐心之至,才有可能挣得一粒黄金。”(见《外国文化名人论读书苦乐》,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这样的阅读品质,阅读的探索意志,这样的一种我们付出的精神、智慧乃至毅力,正是我们阅读《傅科摆》这部“天书”、“难书”时,所需要的一种阅读状态。
《傅科摆》的“难读”是世界公认的,但它的畅销也是世界性的。据报道,《傅科摆》在意大利出版时,首印25万册,迄今销量已突破90万册,并且被译成十几种语言在世界各地出版。在欧美的知识分子中有一共识,如果你不读埃科的书,你就不是一个有知识、有趣味的人……
的确,凡读书者,都会有这样的读书经验,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在阅读生活中,一直存在着既有轻松易读的书籍,又有艰深繁难的书籍。内容艰深繁难的书读起来,不仅需要我们的审美判断力,对我们的智力和道德水平,也是一种考验。尤其是在当下我们的阅读文化中,人文阅读、经典阅读和严肃读物阅读日益萎缩,而“轻阅读”“飘阅读”“浅阅读”成为流行、时尚的阅读方式,读内容艰深沉重的书,读“费劲”的书、读“难书”,这种读书的选择,便越发显得可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