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责为官不为 怎成庸懒“假面舞会”?

29.09.2015  15:14

近日,国务院大督查第二批核查问责结果公布。经有关地区核查和监察部审核,针对资金沉淀、项目拖延、土地闲置、棚改迟缓等方面的懒政怠政不作为典型问题,24个省(区、市)依法依规对249人进行问责,给予党纪政纪处分。其中地厅级41人、县处级139人。(9月28日 新华网)      

在今年的两会上,“为官不为”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李克强在总结2014年工作回顾时对“懒政”问题直言不讳:政府工作还存在不足,有些政策措施落实不到位。目前少数政府机关工作人员乱作为,一些腐败问题触目惊心,有的为官不为,在其位不谋其政,该办的事不办。此后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又多次严词批判“尸位素餐本身就是腐败,不作为的“懒政”也是腐败!”“让不作为的‘太平官’混不下去”。东北调研期间再次强调“对于忽视民生、为官不为的庸政懒政,要动刀子、出重拳、公开曝光,坚决追责!”

在李克强三令五申之后,前不久,国务院大督查对辽宁、吉林、安徽等7省59名干部在审批、决策和监督等政策执行过程中懒政怠政、失察失职渎职等不作为问题进行了问责,此次再次对24个省(区、市)249人进行问责,对包括地厅级41人、县处级139人给予党纪政纪处分。那么,此次针对为官不为的集中问责是否真正传递了震慑呢?对此,笔者不敢认同。

为官不为源自干部副职丛生或权力打架,而反腐高压下更导致了一些干部产生消极心理,即“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混日子思想,希望借此“拍脑袋决策,拍胸脯干事,拍屁股走人”,以推卸责任,捞取利益。对于各种为官不为、尸位素餐、懒政怠政现象,虽然中纪委提出:“对尸位素餐、碌碌无为的干部,该撤换的撤换、该调整的调整”,但在一般情况下,“婆婆”太多,责任指向不明,导致确认谁为官不为反成为了难题。      

从此次问责结果看,不难发现“零容忍、出重拳、打板子”口角响亮,但官官相护、心心相戚之下最终问责却成了249个集体开“假面舞会”:被问责的249人,不但没有一个人的姓名、职务被通报,也没有一个人被撤职、降级、调离,取而代之的是免职、行政警告、党内警告、行政记过、诫勉谈话,这其中,免职、诫勉谈话根本不是党纪政纪处分形式,千亩土地长期闲置仅被党内警告,1.5亿元专项资金滞留仅被诫勉谈话,虚报棚改任务21302套仅被行政警告,此种所谓严肃问责,也实在让人醉了。      

“诚欲正朝廷以正百官,当以激浊扬清为第一要义。”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经常引用的一句名言。勿庸质疑,为官不为不但严重影响着机关效能,浪费着财政税收,更严重损害着党政形象。对此,笔者认为,问责为官不为,需防止开成尸位素餐、懒政怠政的集体“假面舞会”,唯有以“拔出萝卜带出泥”的态度,点名通报曝光,并严查各种为官不为背后的腐败与责任问题,真正“零容忍”出重拳、打板子,以降级、撤职等方式取代亲妈打孩子式形式化问责形式,方能真正治庸办懒,以儆效尤。  

作者:曲艳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