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镇平县特色商业区建设情况的调查报告

22.12.2014  10:31

      建设特色商业区是省委、省政府加快服务业发展、提振区域经济、增创发展新优势的重要举措。镇平县作为中国玉雕之乡、河南省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规划建设特色商业区有基础、有优势。近年来,镇平县按照省市部署,抢抓政策机遇,在省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核心区——石佛寺镇,规划建设了总面积2.2平方公里、全省唯一一个规划建设在乡镇的特色商业区。项目启动以来,镇平县按照特色商业区指导意见和行动计划要求,牢牢把握实质内涵,坚持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效率推进,全力打造全国精品商业区,实现了文态、形态、业态三位一体,成为镇平县域经济新的增长极。
      一、镇平县特色商业区建设的总体情况     
      在特色商业区建设上,镇平县坚持以玉产业为抓手,文化旅游为重点,整合开发旅游资源,加快发展三产服务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雁阵效应”逐步显现。目前,区内石雕、包装、旅游、交通、金融、餐饮等延链补链项目竞相发展,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加速集聚,已入驻企业36家,其中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5家;个体经营户1883家,从业人员25000余人;新增设长途客运专线12条,年接待游客1600多万人,成功跻身“全省黄金旅游热线”行列。有力地推动了镇平玉文化产业从“无中生有”向“有中更优、优中更强”的升级跨越。目前,商业区拥有十大玉雕专业市场,2万多个玉雕精品门店(摊位)。汇集国内外100多种玉原石、5000多种玉产品,年营业收入突破5亿元,形成“买天下、卖天下”的产业大格局。
      二、镇平县特色商业区建设的特点
      1、中心明确,规划到位。中心即玉文化产业特色。在规划上,坚持规划先行,聘请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遵循“产品多元化、模式创新化、业态丰富化、设计创意化、产业配套化”的发展理念,进行高端规划,确定了“全国领先的玉产品商贸中心”的功能定位,着力打造“中华玉都”的核心引擎。即引领玉产文化产业采发展的展示采购中心、玉产品展示与信息发布中心、玉产品电子商务交易中心、玉产品价格与交易标准制定中心、玉文化体验旅游基地。在发展布局上,按照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明确发展模式和产业重点,促进产业相互延伸和支撑,加快服务业集约节约发展,形成了分工合理、优势互补的“一轴一带两片区”总体布局。“一轴”,即以玉城路为产业发展轴。“一带”,即以赵河两岸为生态文化旅游带。“两片区”,即以赵河为界,将特色商业区在空间上划分为东西两大片区。东片区为商业发展区,主要以玉文化产品为基点,完善配套服务功能,重点发展创意设计、研发、电子商务、休闲等产业,统筹推进字画、古玩等收藏品交易行业;西片区为玉文化旅游休闲区,重点建设玉文化休闲旅游项目,适度布局金融等商业。
      2、理念先进,业态加速升级。坚持“产城一体、商文旅融合”的发展理念,以商业为基础、文化为内涵、产业为支撑、城市为载体、旅游为延伸,融合互动,互促共荣。在产城一体上,把特色商业区建设作为促进城市科学发展的主要抓手,坚持依产兴城、以城促产,不断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和配套基础设施,优化城市发展形态,提升城市品位,改善人居环境。先后投资12亿元完善提升赵河生态经济带、玉雕湾商贸城、石佛寺客运站、朗润大酒店等服务设施,升级改造道路6条,新建道路5.6公里、供水管道13公里。在商文旅融合上,镇平县充分发挥文化旅游基础条件良好、发展势头强劲的优势,整合开发旅游资源,年接待游客1600多万人。
      3、实施品牌战略,产业层次得到进一步提升。依托特色商业区现有“中国玉雕之乡”、“中国新锐城市名片”等金字招牌,镇平县紧紧围绕企业、人才、节会三大品牌,健全推进机制,强化创新引领,全面推进特色商业区向“高、精、尖、专”迈进,形成了围绕发展抓品牌、抓好品牌促发展的良性循环。一是做强企业品牌。健全特色商业区品牌推进机制和激励机制,定期邀请品牌策划大师和推介机构辅导培训,鼓励扶持神圣公司、开元玉业、琪美真玉等骨干企业研发精品力作,创建知名品牌,形成龙头带动效应,引领行业集聚发展。培育了玉神、琪美真玉等26个省级著名商标。二是做优大师品牌。定期开展名师评选推介活动,与中国地质大学、天津美院、南阳师院合作培育玉文化高级人才和玉雕大师,支持玉雕从业人员申报工艺美术大师和玉石雕刻大师。目前拥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1人、玉石雕刻大师15人,省级工美大师、玉石雕刻大师156人。三是做大节会品牌。深化与中宝协和中国地质大学的合作,举办玉文化高峰论坛和中国玉雕大师年会,建立玉文化产学研基地,积极参与并组织中国南阳玉雕节,精心组织玉雕精品展参与“天工奖”、“百花奖”、“陆子冈”杯评选,一大批精品力作不断涌现。近五年共有400多件作吕获得国家级奖项,在去年“天工奖”评选中,所获奖项占全国一半,稳步提升了商业区的美誉度和影响力。
      三、支撑到位,后劲十足
      一是突出项目支撑。镇平县围绕完善玉文化、玉产业、玉旅游三大链条,按照“分步实施、一步到位”原则,将特色商业区建设的近、中、远三期目标,细化成一个个重点项目,实施了总投资120亿元的70个重点项目,涉及基础设施、文化服务体系、产业协调整合、玉文化主题旅游、品牌体系等5大类。其中,总投资30亿元、占地1330亩的国际玉城,完成投资5.5亿元,入驻商户1700多家,荣获国家4A级旅游景区;总投资6.8亿元、占地450亩的天下玉源项一期已于2012年开市,入驻商户5000余人;总投资10亿元,占地1500亩的中国玉雕大师创意园一期,入驻大师32名;总投资3亿元、占地100亩的玉文化博物馆即将开馆;石雕产业园、玉雕职教集团、玉雕产业园等产业支撑项目正在有序推进。每个项目均是特色商业区规划建设的关键环节,既相互关联,又独具特色,达到了“产业支撑城镇、文化提升产业、市场带动三产”的明显效果。
      二是突出产业集聚。按照“市场专业化、门店旗舰化、商品品牌化、营销连锁化”的思路,改造提升原有市场,实行“一书一证一单”制度,开展“玉雕购物放心店(市场)”、“名师、名品、名店、名企”评选活动,加强质量监管、诚信监督、知识产权保护、公平竞争等方面的制度建设,营造规范有序、诚信文明的市场秩序,打造“诚信玉乡”良好形象。推广普及电子商务、品牌许可、授权加盟、总部经济等新型业态。玉美人在全国开设130多家连锁经营店,琪美真玉开设400多家加盟店。目前商业区内新增连锁经营企业42家,电商1200户,总数达到6000家。拥有银信机构8家、餐饮服务企业5家、“四上”企业20家。
      三是突出人才支撑。制定玉文化人才引进、培养、留用、推介“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计划和建设体系,依托县内18家培训机构开展中高级人才培训;聘请专家学者和业内大师担任客座教授,开展“玉雕创作新星”活动评选,为特色商业区建设提供了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充满活力的人才支撑。中高级玉文化人才8000人以上,年均新增玉文化创意营销人才3000人左右。
      四是突出机制保障。创新管理机制,成立特色商业区管理委员会,专职负责特色商业区的开发建设、管理服务、统筹协调。创新运作机制,变行政推动为市场运作,成立镇平县玉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作为运作特色商业区的市场主体,承担项目建设和资产资本运营职能。成立特色商业区办公室,引进商业管理公司,成立行业商会,形成了政府监督、社会管理、业主自律三方协同机制。创新项目建设投资机制,引进“商业地产开发+租售+运营”、“公共投资+定向融资”等模式,促进项目建设运营灵活实用。形成了财政资金、社会资金、银信资金多元支撑的资金投入体系。区内8家银信机构年融资额度10亿元以上,尤其是农业银行营业厅年资金流量在全国乡镇级排名第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