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锺书《外文笔记》出版 杨绛亲自题写书名

04.06.2014  18:11

“《钱锺书手稿集·外文笔记》(第一辑)新书首发式暨出版座谈会”日前在商务印书馆召开。《外文笔记》第一辑(全3册)是钱锺书先生留学欧洲时的外文读书笔记。

据出版方介绍,《外文笔记》是钱先生于20世纪30年代至90年代间,循序渐进阅读英语、法语、德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拉丁语、希腊语7种语言书籍所做的笔记,涉及题材包括哲学、语言学、文学作品、文学批评、文艺理论、心理学、人类学等众多领域。

此次先期出版的第一辑,是钱锺书先生留学欧洲时的外文读书笔记,涉及英、法、德语和少量的意大利语、希腊字母。钱锺书先生去世后,读书笔记一直由其夫人杨绛先生精心保管。在交付出版社之前,杨绛先生已经对手稿进行了初步的清点和整理,并亲自邀请外国专家对外文笔记进行整理和编目,早在《外文笔记》全面展开出版工作之初,杨绛先生就亲自为其题写了书名。

出版座谈会上,杨绛先生通过录音的方式表达了她的喜悦和欣慰之情。在序言中,杨绛先生写道,“锺书做一遍笔记的时间,约摸是读这本书的一倍。他说,一本书,第二遍再读,总会发现读第一遍时会有很多疏忽。最精彩的句子,要读几遍之后才发现”。

德国汉学家、《围城》的德文译者莫宜佳博士和她的丈夫莫律祺应杨绛先生邀请,为笔记进行整理和编目。他们将全部笔记按时间先后重新排序,分为六辑。莫宜佳表示,这些笔记是跟钱先生本人分不开的,是他生命的一部分,会激发读者和学者的兴趣,启发他们做更深入的探讨。

书评

像一座万里长桥

古时候有“七大奇迹”,像巴比伦的“空中花园”、埃及的吉萨“金字塔”,菲迪亚斯在希腊奥林匹亚的宙斯神像。以后,世界奇迹的名录增加了,也包括了中国的长城。《外文笔记》也是一项前所未有的“世界奇迹”。它不是把中国与世界分隔开,而是像一座“万里长桥”,把中国与世界联系在一起。

外文笔记》始作于1936年牛津Bodleian Library——钱先生戏称为“饱蠹楼”——因为那里不能将书外借。其实,这只是外在原因,真正的原因是钱先生与书籍一生相伴、“命中注定”的缘分:过周岁生日时,家人把装着钱、小玩艺儿、糖果等东西的托盘推到他面前,让他抓周儿,他挑中了一本书。于是,就给他起了“锺书”这个名字。他毕生有“书癖”,这种嗜好伴随着他从欧洲到中国,陪伴他度过了幸福时光与艰难岁月。

对寻常百姓而言,一提到钱先生,首先想到的是小说《围城》,尽管他后来翻译了《毛泽东诗词》,编选注释了《宋诗选注》,并长期在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组工作,但他有个不变的志向:研究比较文学。

在英国留学时,他做的大量工作是研究外国文学。

比较文学架起的,正是东西方的文化之桥。钱先生是“架桥人”。

钱先生如此精深地掌握了西方文学,表达了他对西方文学的欣赏和尊重。这样的笔记是对民族沟通的贡献,是世界文学史上的里程碑,可以为东西方文化交流搭起桥梁。即使对我们欧洲人来说,钱先生所选择摘录的内容也常常出人意料,很新鲜……摘记内容的选择如此睿智,竟让我们刮目相看。杨先生把它归因于钱先生所特有的天分:“上随便什么馆子,他总能点到好菜。他能选择。……到书店能买到好书,学术会上能评选出好文章,到绸布庄能选出好衣料。

如果真的是这样,《外文笔记》的出版将面向什么样的读者呢?也许它应该面向的是朋友和志同道合的人,是中国和西方比较文学专家或者恰恰是——未来的世界公民。(作者系德国汉学家、钱锺书外文笔记的整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