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钉子精神”代言人张天喜【音】

31.12.2015  18:42

郑州台消息:

  什么是“钉子精神”?用两个字概括是“挤”和“钻”,就是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千方百计也要把它解决。惠济区环卫工人张天喜就带着这股“钉子劲”,从一名普通环卫工人变为技术能手,并创造出了巨大价值。请听记者贾鹏发回的报道:

 

 

 

  早上6点多,天还没亮,伴随着第一车垃圾开始倾倒,张天喜的工作便开始了,作为张砦环卫中转站的站长,从事的工作就是将环卫工人送进垃圾中转站的城市生活垃圾进行压缩处理。这样看似普通的工作却有着常人难以忍受的心酸,因为每天都要跟瓜果皮,剩菜汤等成吨的垃圾打交道,而张天喜对此早已习惯:

  “垃圾是否积存”会直接影响到周围居民的生活环境,因为每天中转站在早中晚不同时段收集和压缩垃圾,最后装入集装箱送往垃圾处理厂,由于清运是时间是固定,一旦垃圾积存,第二天新到来的垃圾可能就无法完全消化掉,如此反复,垃圾中转站就会成为一个永远装着垃圾的巨型垃圾桶,散发出的气味会如何,令人不敢想象。但周围的居民却说这个站从来没有发生过这样的情况:

  难道这里的设备从来都不会坏吗?听到这个问题张天喜笑了笑,说道,哪能不坏? 只不过原来都是厂家来修,要等5、6天才行,考虑耽搁时间太长,便跟在维修师傅身学了两天,加上平时钻研,慢慢掌握了维修的方法。但并不是每次检修都能安让无恙:

  就这样有时一天要换三、四身衣服的张天喜成为了惠济区三个垃圾中转站的站长。不分节假日,只要设备故障,他就会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并时常蜗居在狭小,味儿浓的垃圾压缩基坑内,一干就是四五个小时。他的同事刘伟说:

  现在,59就岁的张天喜已在垃圾中转站工作的20年,累计为单位节约了130多万的维修费用,但是却认为:只是做了自己应该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