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史问廉:中国政治的清浊明晦

02.02.2015  10:36

  高波

   鉴古知今,继往开来。中国历史的治乱兴衰,中国政治的清浊明晦,给我们提供了非常宝贵的思想财富、实践镜鉴和创作素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积极借鉴我国历史上优秀廉政文化,不断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我们要本着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去之的科学态度,牢记历史经验、牢记历史教训、牢记历史警示,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益借鉴。”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以雷霆万钧之势正风肃纪、“打虎拍蝇”,不但开创了全面从严治党、从严治政、从严治标的崭新局面,也促使中华民族的优秀廉政文化得到复苏和重生。

   日前,一部全方位反映中国古代廉政文化精华的纪录片《鉴史问廉》应运而生。该片思想凝厚,艺术精深,探寻展示中华民族的“廉政文化基因”。这部饱含家国情怀、人文关怀的开风气之作,与笔者近时思考的三个问题不谋而合:其一,我们伟大民族的优秀廉政文化基因究竟“是什么”?其二,发扬光大优秀廉政文化基因应当“做什么”?其三,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到底“要什么”?

   随感之1

   鉴古方知“是什么”

   中华民族政治早熟、文明早启,创造了辉煌灿烂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黑格尔在研究中国时就曾指出:“历史必须从中华帝国说起,因为根据史书的记载,中国实在是最古老的国家;它的原则又具有那一种实体性,所以它既是最古的、同时又是最新的帝国……”毋庸置疑,廉政文化就是中国古代社会治国理政、经世济民的“实体性道德”,具有“最古又最新”的永恒价值和普世意义。

   在中国绵延不断的文明长卷中,对清廉政治的追求贯穿着有文字记载以来的历史全过程。今人不断“寻根问典”,就是要找到当下参破“信仰迷思、文化迷惘、价值迷失”的精神之源和实践之匙。《鉴史问廉》作为一部文化记录“大片”,锁定“廉政”

   关键词,深入中国历史演进的细节和脉络之中,进行了一次对廉政文化与社会及文明兴衰内在关系的“发现之旅”。

   实践出真知,反思出新知。面对中国数千年王朝兴亡更替的大戏,我们看到了一条隐现其间的廉政文化线索。《鉴史问廉》纵览中华民族五千年朝代演进,以“廉”为核心,以“清、勤、慎”为主题,从历史的兴衰之道中探寻廉政文化力量,是我们“解码”中国的一个“文化导航仪”。通过《鉴史问廉》的“历史视窗”,我们看到:盛世的出现有赖于胸怀天下的君主励精图治和官员清廉干练;但当一个王朝走向衰败,官场的贪污腐败总是愈演愈烈,最终导致国家战乱和改朝换代。面对这种治乱循环的历史现象,一条始终不变的规律一再

   显现,那就是“廉则兴,贪则衰”。

   正如王岐山同志所强调的那样,历史是最好的老师。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着深厚的治国理政、管权治吏思想,有丰富的礼法相依、崇德重礼、正心修身的历史智慧。“国家”是我们民族独有的概念,国与家紧密相连、不可分离。中华传统文化是责任文化,讲究德治礼序。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是中华文明的DNA,为国尽忠、在家尽孝,天经地义。通过《鉴史问廉》的倾力呈现,可以看到中国数千年家国文明绵延不绝,一个极端重要的原因是:传统廉政文化的“精神血脉”生生不息,润养了一代又一代德高品正的仁人志士,将优秀廉政文化“道统”发扬光大。此乃中华民族之幸事,亦是今日中国之福祉!

   随感之2

   创新需懂“做什么”

   梁启超在上世纪初年曾大声疾呼:“现在赫赫有名的国家,都是比我们晚了好几辈。我们好像长生不老的寿星公,活了几千年,经过千灾万难,如今还是和小孩子一样。”虽经80余载,这一席话仍令人觉得言犹在耳、回肠荡气!今天的中国,信步走在大国复兴的康庄大道之上。应当深思的是,如何面对这一份既久远又连贯的“大国政治遗产”?它考验政治智慧和政治担

   当,也指引复兴方向和创新路标。以“古为今用,学以致用”之方略,传承我们的“文化基因”。

   诚如所见,《鉴史问廉》既是近年来不遑多让的廉政教育佳作。该片纯熟运用情景再现、专家品评等纪实手法,将中国传统的廉政理念文化、行为文化、规矩文化、制度文化、社会文化等进行全息扫描和立体呈现,堪称中国廉政文化建设长卷上的精彩一笔。

   值得一提的是,如《鉴史问廉》这般品位和量级的文化纪录片,不同于电视剧等艺术门类的虚构、戏说等表现方式,着力以逻辑性和真理的力量震撼人。作为一部“豫制”文化品,该片主创人员巧妙用活带有地域特色的内容元素和故事桥段,如豫剧中“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的“七品芝麻官”,如热映电影《狄仁杰之神都龙王》等。

   随感之3知今才晓“要什么”

   “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这是意大利学者克罗齐在1917年提出的著名论断。上世纪中叶,朱光潜先生曾对其阐发道:“过去史在我的现时思想活动中才能复苏……着重历史的现时性,其实就是着重历史与生活的联贯”。今人观古,不为泥古,而要通今。毛泽东同志历来倡导“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即在于此。建国以后,他经常思考的就是如何保持公职人员的简朴廉政,密切联系群众,不致成为站在老百姓头上的“官僚”。

   方今之际,中国既面临经济体量“坐二望一”的有利条件,也面临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群体性事件多发、贫富差距较大等现实挑战。以传统廉政文化为根基,掀起一场直抵人心的文化价值观“净化美化行动”,恰逢其时,正当其用。应当看到,《鉴史问廉》创作团队的责任担当、创新能力和艺术功底,无疑是该片不输于荧屏看点的一大幕后亮点。

   事实上,反腐败作为一种国家治理行动、权益规制体系,带有很强的系统性、统摄性、协同性、广域性,给全社会带来全

   新的“同在感、现场感”,让国人清晰地看到风气变好、生活变好、国家变好的定格画面。可以说,《鉴史问廉》在讲好历史版“中国反腐故事”方面做出了值得记取的重要贡献。对反腐实践者和研究者来说,应当更自信、更给力地担当起自身的“主体责任”,那就是把中国当下很多带有原创性的“反腐新故事”讲好讲透,为我们的社会心理环境增加更多“精神绿植”,为我们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凝聚更多“民心红利”。

   正作风、反腐败是不能输的实践较量,也是必须赢的文化博弈。清风正气能聚得起来,歪风邪气才压得下去!但愿更多如《鉴史问廉》般的文化精品问世,把正气新风吹向国人心扉。如此蔚然成风、相沿成习,“诗里的理想境界”成真,全党上下齐心协力,人民群众鼎力支持,我们的作风新状态、政治新生态、反腐新常态亦“自能所向披靡”!(作者系中国社科院中国廉政研究中心副秘书长)

   据中国纪检监察报本报刊发时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