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金融新动力:中国绿色投资每年至少2万亿

02.11.2015  10:40

  10月29日发布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中对金融改革提出了要求。

  在即将到来的“十三五”,中国金融业改革重点和亮点会是什么?将给中国经济带来哪些新动力?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首席经济学家马骏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十三五”期间,我们希望看到普惠金融、互联网金融、创业金融和绿色金融等四大新业态的发展。而绿色金融,在马骏看来意义重大。“以金融手段来推动绿色投资,推动国家经济向绿色转型。”他估计,中国每年需要绿色投资至少达到2万亿的规模。

  就业与经济背离打破定律

  如何研判当前经济下行的原因及“十三五”开局之年的经济形势至关重要。

  马骏认为,与经济下行压力相比,中国就业情况在过去几年基本保持稳定,甚至有所改善。

  人社部每月发布的求人倍数(劳动力市场上的需求和供给之比)最近一两年均为1.1倍。“这是一个奇怪的现象,按照经济理论和国际经验,经济放缓将伴随严重失业,然而这一定律在中国被打破了。”马骏认为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找工作的人少了。中国劳动人口从2011年开始下降,未来还将持续下降,到2050年这一数据预计只有6.8亿,而现在为9.4亿;另一因素是中国服务业占GDP比例不断提高。

  就业数据稳定,表明中国结构调整取得了成果。

  新经济数据应获关注

  从需求面上,中国逐步转向服务业,大力发展推动绿色转型,抑制高耗能产业的发展,而随之快速成长中的新经济数据却没有获得资本市场的足够关注。

  马骏称,当前发布的包括进出口、铁路货运、工业用电、全社会用电量、规模以上工业等十几项数据高频率地刺激股市,而大多数高频数据与用电量大的高耗能和高污染的重工行业在走下坡路,这些恰恰是“旧经济”的代表。

  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民航客运量、国内旅游消费、医疗器械销售、风能发电装机、电子商务交易额,都远远高于GDP增长速度,其中电子商务交易额的增长在30%左右。“很可惜,相当一部分新经济数据没有被高频发布,有的一季度报一次,有的甚至半年、一年才报一次。”马骏称,这些正面数字因为发布频率太低,对资本市场的正面冲击不够,就有可能导致市场对经济过渡悲观解读。更有甚者,有一些高频交易,就是依据经济数据的悲观程度和乐观程度来进行加减分的,如果经常出现悲观数字,高频交易之下对市场就可能产生下行的压力。

  绿色金融值得期待

  在马骏看来,央行放开一年期存款利率上限,这并不是利率改革的终点。加强金融机构定价能力和使利率传导机制这两方面获得实质性进展,将是向新的货币政策框架转型的重要基础。

  他认为,未来改革要让金融市场和机构更多地使用诸如SHIBOR、短期回购利率、国债收益率、基础利率等市场利率作为产品定价的基础,逐步弱化对央行基准存贷款利率的依赖;同时,要通过一系列改革来疏通利率传导机制,让短期利率的变化(和未来的政策利率)能够有效地影响各种存贷款利率和债券收益率。除了利率改革,汇率和资本项目可兑换仍会是“十三五”的金融改革重点。

  在业态方面,普惠金融、创新金融、互联网金融和绿色金融,将会是未来金融业的关键词。

  其中,绿色金融更值得期待。在今年9月国务院发布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的第45条,明确提出了构建我国绿色金融体系,具体包括发展绿色债券市场、绿色股票指数、绿色保险等多项内容。

  马骏指出,绿色金融体系是指通过贷款、私募投资、发行债券和股票、保险等金融服务将社会资金引导到环保、节能、清洁能源、清洁交通等绿色产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制度安排和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目前按我们的估计,每年中国绿色投资的规模至少2万亿元,也有专家估计每年有4万亿元,其中,我们估计财政最多能提供15%,还有85%以上的绿色投资需要民间提供资金,因此,必须构建一个绿色金融体系来动员和激励更多的民间资金投入到绿色产业,推动我国产业转型。”马骏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