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奇人”董文标 (一)

24.08.2014  20:41

      民生银行用“卓越贡献”4字来概括他的任职作为。他将民生银行这个民营资本入股的“小行”发展为世界500强。却在接受采访时吐槽 “银行是一只贪得无厌的老虎。”员工对其既有“盲目”崇拜,也有高压力“民不聊生”的抱怨。

      印象

      他被称为中国最幽默的银行行长,认为搞银行和捡破烂是一个道理,得知道分类,得分清哪是瓶子,哪是铁。他全力以赴,曾直言为什么我能当行长,你不能,因为我七点上班,你九点。他坚持认为自己永远也不会得“老年痴呆症”,因为“我始终在动脑子”。他说自己是个“普普通通”的人,不用司机,不用秘书,不会花钱,不懂享受。

      饥饿的童年

  对于童年时期,董文标曾经这样回忆:“我们那个年代家里兄弟姊妹多,我家兄妹五人,我排行老三,家庭也都是粗放式抚养,而我父母都很忙,也没时间过多照顾我们。
  我们那个年代的人记忆中,永远抹不去的就是饿,所以到现在像我们这样的人就是不会花钱,现在收入高了些,但我还是不会花钱。
  我父亲是个很本分的教师,在叶县很有名,他胆小怕事,但是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我举个小例子,现在想起来我们都永远做不到。
      当时我父亲从一中调走,交接时要把办公室的东西交给总务处。当时一把铁锁忘了交,放到纸箱里带回来了。回去以后他跟我说,哎呀,我交东西时慌张着锁忘了交,现在再给人家送去吧,也不太好,让别人以为我想昧的。他就让我趁下班过去从门下塞进去。
     

      不同行业跨界经历

      董文标没有显赫的出身和背景,33岁时才正式进入银行业,并在不同行业间“跨界”好几次。和许多同龄人一样,他经历了上山下乡。1975年,董文标高中毕业后到农村插队。
      1978年参加高考,进入河南省银行学校学习,毕业后留校任教,并先后到陕西财经学院和厦门大学财经系学习。
      董文标回忆起这段经历时说,自己高考时被开封师范学院录取,因为父母都是教师,不愿意自己再做教师,就调到了河南省银行学校。结果兜了一圈,还是做了老师。1988年,河南省银行学校升格为学院后,董文标出任副院长。

    设立郑商所是给郑州办的最大一件事

      1991年,董文标调入交通银行郑州分行,任行长。谈起在郑州的求学经历与工作,董文标表示在郑州,他见到了更大的天地。“当时要成立郑州商品交易所,郑州的所有银行行长都被叫到一起谈这个事,几乎所有银行行长都对这事不感兴趣.
      他们都说没规模没钱,弄不了。他们觉得期货风险太大,但他们不知道,这只是打造一个期货平台,而不是做期货。
      当时董文标是郑州交行行长,就把这个事接下来了。郑州交行给郑商所注入了第一批资金。”“郑商所给郑州带来了极大的繁荣。促成郑商所的设立,我觉得这是我给郑州办得最大的一件事。

      加入民生银行

      1995年,时任工商联主席的经叔平牵头成立民生银行,当时还任海通证券董事长的董文标成为筹备组副组长,1996年1月12日,中国第一家以民营资本为主体发起设立的全国性股份制银行中国民生银行横空出世,董文标任副行长。
      董文标回忆道,当年的办公场地就是一间房,晚上就睡办公室,各方面待遇无法与别人相比。由于民生银行实行的是聘用制,到了民生银行,什么级别也没有,截断后路。就像突然扔到海里游泳, 离开海岸两三百米后, 会感到一片苍茫, 心里一点数也没有。

      压力山大的第三任行长

      2000年,43岁的董文标正式成为民生银行第三任行长。当时,同前两任六旬上下的行长相比,董文标难免显得“稚嫩”,董事会看中的是“他比较年轻”和“资历更市场化”。  实际上,这是民生银行成立4年来的第三位行长。民生银行早期内部最突出的矛盾就是董事长和行长的失和。前两任行长均未做满3年一届的第一个任期即告离职。一位曾在民生银行老员工表示,那时董文标的压力应该非常大。

      上市是契机

      当时,由于民生银行股权结构非常分散,导致股东之间、董事会与管理层之间,以及管理层内部一直伴随着错综复杂的利益和权力博弈。1999-2000年,1年多时间里,民生银行进行了频繁的股权转让,排行前3位的股东变成了新希望、东方集团和泛海集团,持股比例均超过9%,股权实现相对集中。时势造英雄,三大股东相互制约,使善于“借势”的董文标有了足够的施展空间。

      第一次转型:调整市场定位

      民生银行成立之初,关于其定位一直争论不休。很多银行高层认为小银行会比较有发展前景。所以,民生银行成立之初,以“民营、中小、高科技”为战略定位,以支持民营企业为己任。
      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民营、中小、高科技企业”规模小、实力弱,银行为它们提供金融服务并非易事,需要具备雄厚的资本实力和出色的风险管理,这是民生银行所不具备的,也是民生银行在初期发展速度慢、不良贷款高的重要原因。
      董文标在担任行长之后,从民生银行生存和发展的现实出发,把市场定位转向国企、优势行业和大客户,与四大行进行同质化竞争。在这轮竞争中,民生银行的体制优势很快显现出来,它在这个规模巨大而风险相对较小的市场分到了不菲的蛋糕。

      首推独立评审制度

      当时民生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在6%以上,为了从体制上消除不良贷款产生的土壤,董文标在中国银行业首家推行“独立评审”制度。2001年,民生银行所有行政高管都从审贷委员会退出,审贷委员会成为一个由专业人士组成的专业委员会,完全独立,从分行到总行所有工作人员都由总行垂直管理。2003年,民生银行正式向9家分行派驻了独立评审机构,进一步扩大了总行派驻独立评审机构的范围。未派驻机构的高风险业务,一律上收总行。在把这个风险长城打造好的前提下,董文标开始将民生银行驶入快车道,也正好赶上了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黄金期。

      开动脑筋办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