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体系规划再迈步 望解小微融资难题

06.05.2016  10:11

    金融发展的根基是实体经济,实体经济的规模、结构和增长质量,直接影响金融发展的规模与水平。日前,央行召开了“十三五”现代金融体系规划编制工作启动会,会上提出,将“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和支持经济转型能力”作为核心要求,进行一系列新政策探索,期望进一步解除小微融资“燃眉急”,消灭经济发展的“拦路虎”。


 

    要有稳健的实体经济,也要有成熟的金融体系,这仍然是中国加速崛起与未来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业内人士表示,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新形势,金融机构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完善体制机制,创新服务方式,满足实体经济的金融需求,而金融创新必须以改善服务、降低风险、提高效率为前提,通过金融组织创新、产品和服务模式的创新,提高金融市场发展的深度和广度。


 

    事实上,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的成效已经显现。比如“税银互动”政策的实施,以天津为例,通过税银合作,小微企业提交的贷款资料由过去的14项精简为5项,贷款时间由1至2个月缩短至1周,贷款额度最高可达200万。小微企业可以充分利用“纳税信用”而不是抵押物,获得相应的信用融资,纳税信用越好,越容易通过贷款审批。另据了解,截至目前,重庆市银行业金融机构通过“银税互动”活动为纳税人发放信用贷款31.08亿元,惠及2018户企业。


 

    同时,网络银行业务也是当下金融业服务实体经济的有力支撑。数据显示,当前,各大商业银行的网络银行业务已覆盖了B2B大宗商品交易平台、行业细分领先平台、核心企业供应链平台、第三方支付平台等多种类型。通过与不同类型平台合作,研发网络信息流类、网络物流类、网络资金流类、网络供应链类等产品及“e贷款”系列品牌,创新电子仓单及电子订单、自动化微贷技术等业务模式,整合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等,有力地支持“三农”、支持小微企业、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

   

    此外,在非银行类的金融机构中,保险介入消费金融或成新趋势。从消费信贷占总贷款余额的比例来看,目前中国消费性贷款余额的占比只有20%左右,与欧美发达国家约50%的比例比有着明显差距。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将消费金融推上发展新高度,鼓励金融机构创新消费信贷产品。保监会数据显示,2014年与实体经济联系紧密的保证保险同比增长66.1%,信用保证保险支持14.2万家小微企业获得融资997.1亿元。在业内人士看来,随着刺激消费政策持续出台、消费金融牌照管制放开、居民消费能力提升和消费观念升级,以及消费金融产品和授信主体的多样化,未来保险介入消费金融的这类创新性跨界合作将会越来越多。


 

    近年来,我国金融业发展明显加快,形成了多样化的金融机构体系,金融市场交易规模和交易方式日趋多元和复杂,融资渠道、金融工具、金融产品日益丰富。不过,正是因为金融创新的快速发展和资产流动性的快速上升,金融体系的内在关联性与复杂性才大幅提升,金融风险集聚、扩散、传染路径也变得更加复杂和隐蔽,这也对传统金融体系提出了严峻挑战。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对实体企业而言,“金融服务”远远没有到位;对金融机构而言,最先实现的是逐利生存的基本需求;夹在两者之间的金融决策者,则会显得左右为难。可见,从中国特殊的发展阶段看,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