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链条越拉越长
一粒小麦串起一条产业链。从优质小麦到面粉,再到面条、馒头、面包等食品,小麦在深加工的“旅行”中,身价倍增。
如今,我市以小麦为基础的农产品精深加工业正在蓬勃发展,一条符合周口实际的小麦产业化之路越来越明朗、越来越宽阔。
链条托起大农业
作为农业大市、产粮大市,周口的发展离不开“农”字。然而,就农业抓农业,往往容易导致只见数量不见效益,这对于粮食主产区的长久发展来说,无疑是固步自封。农业资源优势要转化为产业优势,就必须以工业理念谋划农业发展,拉长农业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加快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发展,从而实现从农业大市到农业强市的转变。市委、市政府深谙此道。
小麦是我市的主要农作物。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同时,把小麦生产纳入工业生产链条,把农业优势向特色工业优势升华,已成为我市经济布局中的重要考量。
广袤的农田成为企业的“第一生产车间”。我市大力推进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工程建设,统筹推进田间生产设施建设;深入开展高产创建活动,确保示范区内良种覆盖、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专业化防治和综防统治、机械耕种等达到100%;加大科技投入力度,积极构建“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科技推广体系……小麦的规模化、标准化种植,为小麦深加工奠定了坚实基础。
从田间,到车间,再到餐桌,小麦开始了“升值之旅”。让我们跟随市农科院副院长殷贵鸿博士的讲述,一起来看看小麦的产业链是如何“拉长”和“裂变”的。在周口,大部分小麦被面粉企业加工成面粉后,再经食品企业加工成挂面、馒头、面包、糕点等食品进入超市,上了城乡居民的餐桌。面粉加工会产生麸皮,可以加工成各类饲料。从普通面粉中可以提取出谷朊粉,俗称“面筋”,作为食品添加剂被广泛使用,亦在食品业、生物、制酒等方面有很大作用;还可以提取出淀粉,经过生物发酵,用作味精、氨基酸、啤酒的原料。
这一条充满活力的产业链,让我们看到,在周口点麦成“金”,已不再是神话。小麦产业链条的延伸,迅速带动了我市食品、饲料、运输、养殖、饮食等相关产业发展。
除了传统的小麦品种外,我市农民也开始尝试种植黑小麦。据了解,黑小麦营养价值很高,市场收购价比普通小麦高出1~2倍。沈丘县巨龙农作物技术开发专业合作社从去年开始规模种植黑小麦,并开发了面粉、挂面、点心、油茶和纯黑小麦酒等产品,成为我市小麦生产加工业的一抹亮色。
市粮食局行业发展科科长刘建民告诉记者,我市小麦年产量大约495万吨,小麦加工转化消耗量370多万吨,小麦加工转化率75%左右;全市小麦粉产量300万吨,副产品134万吨,产品销售收入115亿元。
龙头带动产业化
一头连着大市场,一头连着千家万户。正是具备了这种独特的“焊接”功能,龙头企业自然就成为农业产业化的“芯”。
当好这颗“芯”,是企业做大做强的选择,也是政府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
近年来,我市狠抓引进和培育两项关键措施的落实,大力发展涉农企业,在工商登记、贷款贴息、企业用地和税收等方面,对涉农企业尤其是龙头企业予以政策倾斜,使一批规模较大、实力较强和辐射带动能力突出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迅速成长、壮大。
目前,我市共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60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4家、省级龙头企业43家、市级龙头企业213家。全市现有各类面粉加工企业150余家,其中日处理500吨以上企业20家。全市已经形成由五得利面粉、益海小麦、莲花面粉、鲁王面粉等企业组成的面粉加工产业集群,产品主要销往省内和广东、广西、湖南、湖北、云南、贵州等地。
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更加重视食品的多样性、功能性、安全性,粮食加工也由原来的粗放型向精深加工转变。近年来,我市面粉加工业已经向高档化、特色化和优质专用化方向发展。面粉的种类丰富多样,有普通面粉,还有各种优质的面包粉、方便面粉、饺子粉、烩面专用粉等。
说起面粉加工企业,不得不提五得利集团周口面粉有限公司。该公司经过近9年发展,投资规模达5亿元,先后建成了3个制粉车间并顺利投产,日处理加工小麦3600吨,年加工小麦120万吨,可以消化周口全年小麦产量的近1/4,年产值和销售额达20多亿元,已成为当今世界最大的独立核算单体面粉加工企业。据五得利面粉公司生产部经理李桂锋介绍,目前五得利面粉共有30多个系列产品,市场占有率达10.25%。
早在2001年9月,丰益国际与我市合资兴建了益海(周口)粮油工业有限公司。2005年年底,丰益国际又在此基础上成立益海(周口)小麦工业有限公司,其业务范围亦从传统的大豆加工拓展到小麦加工领域。该公司办公室主任王昆说:“我们公司所使用的原材料大都是高筋小麦,生产的主要是面包粉、糕点粉和工业用粉等。目前,我们公司日处理小麦1200吨,年加工小麦36万吨左右。”
从小麦到面粉,我市在小麦加工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然而,我们不得不清楚地看到,周口小麦加工转化企业众多,基本处于基础层面的小麦资源优势的竞争,小麦产业链条更多停留或止步于面粉阶段,生产方便面、饼干、糕点等面制食品的企业并不多,拥有规模、市场和品牌优势的食品企业更是少之又少。由此可见,小麦深度加工依然是我们的“软肋”。
2012年,市政府出台《关于大力推进主食产业化和粮油深加工的实施意见》,旨在全面提升粮食优势,推动周口实现由“大粮食”到“大厨房”的转变。该意见提出:优先发展主食加工业,在合理规划布局的基础上,优先支持一批日产两万个工业化馒头或两万个包子、花卷、油条建设项目;优先支持一批日产两万公斤工业化鲜湿面条、挂面、方便面,或1万公斤烩面、拉面、炸酱面、面包、饼干、糕点建设项目;优先支持一批日产两万公斤速冻水饺、汤圆、粽子、包子等速冻食品建设项目;优先支持一批年产值在5000万元以上的主食产业化集群。
“按照规模化生产、专业化分工、上下游配套、一体化发展的要求,我市将突出专用面粉、工业化主食、速冻方便食品、饼干烘焙食品等发展重点,提高产品档次和附加值,培育强势产品群,把周口建设成豫东乃至全省最大的面制品生产基地。”刘建民告诉记者。
订单连起工和农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我市各地的粮食加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积极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产业化发展模式,不断健全和完善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形成了“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
“麦收期间,我们厂里的收粮车都是直接开到田间地头收麦。”扶沟县乐涛面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彥申告诉记者,面粉厂拥有2万多亩的优质小麦基地,种植前就与农户签了协议,以每斤高于市场价0.05元收购。
5月中旬,乐涛面业就腾出了1亿斤的仓容,为夏粮收购做准备。“今年是个好年景,夏粮大丰收。前几天,农民也在腾仓,把存在家里的旧麦都卖了,面粉厂的车都拉不及。”陈彥申说。
同样感到开心的还有沈丘县白集镇韦庄行政村村民韦路宽。他是当地有名的种粮大户,流转了700多亩土地,注册成立了沈丘县第一个家庭农场。今年,他种植的170亩“周麦26号”,就是和一家面粉厂签订了收购协议的“订单农业”,按照厂家需求种植指定小麦品种,成熟后在确保收购价格不低于市场统一价的基础上,根据小麦实际品质相应加价回收。“这能最大限度消除我们的后顾之忧。签了订单,不仅销售不用发愁,他们的农技师还会定期来帮助我们进行麦田管理,非常省心。”韦路宽高兴地说。
效益高、风险小、不愁卖……订单式种植让农民吃上了“定心丸”,也让农民轻松地为小麦找到了出路。近年来,我市积极鼓励企业与农民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大力发展订单农业,既减少了农民种植的盲目性、冲动性,降低了市场风险,又为企业提供了稳定的原料来源,拉长了产业链条,加快了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步伐。
近年来,全市每年都要落实小麦订单近300万亩,全部由加工或收储企业按高于市场的价格进行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