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金所三度加码严控股指期货 交易员“砸了饭碗”

08.09.2015  10:37

  中金所9月2日再次出台股指期货管控措施,自9月7日起,单个产品、单日开仓超过10手即构成“日内开仓交易量较大”的异常交易行为;非套保保证金由目前的30%提高至40%、套保由10%提高至20%;平今仓手续费标准提高至万分之二十三。同时要求会员单位加强股指期货市场长期未交易账户管理。

  这是8月25日以来中金所第三次出手。一时,股指期货成为焦点话题之一。唱多者称,监管层层层加码,严控过度投机,A股有望触底反弹;唱空者担心,可能加剧现货市场的抛售潮。

  多位业内人士对新京报记者表示,股指期货已有“名存实亡”的意味,甚至有股指期货交易员自嘲“被砸了饭碗”。

  □新京报记者罗超

  中金所10天内三度出手

  过去的两个多月,沪指经历了两轮大跌,在此过程中,股指期货被指责为“股灾元凶”。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企业研究中心主任刘姝威在8月23日公开撰文表示,股指期货交易从来没对中国股市起到积极作用,反而成为恶意操纵中国股市的武器。同时她建议证监会应该暂停股指期货交易。刘姝威的声音立刻赢得了许多股民的支持。

  8月25日,中金所终于对股指期货出手。中金所的调整理由是:为抑制市场过度投机,防范和控制市场风险,促进股指期货市场规范平稳运行。

  初次调整还相对温和,分三天将非套期保值持仓的交易保证金由12%梯度性上调至20%。同时将单个股指期货产品、单日开仓交易量限制在600手以内。

  8月28日,前一次梯度调整刚刚完成,中金所再度出手,将非套期保值持仓的交易保证金一次性提高至30%,同时将单个产品、单日开仓交易量限制在100手之内,该措施于8月31日起施行。

  此次调整可谓立竿见影,股指期货的流动性显著下降。8月31日到9月2日,连续三个交易日,IF合约的交易量每天都在60万手上下,这在过去一年的行情里第一次出现。之前的交易量每天在120万手到150万手之间,仅对于IF合约来说,交易量就已缩水50%。

  虽然在小长假前沪指迎来四连阳,但9月2日,中金所又再次出手,一次性将开仓交易量限制在10手之内,同时非套期保值持仓交易保证金标准提高至40%,并将日内平仓手续费提高至万分之二十三。

  9月7日,规则调整后的第一个交易日,IF1509合约仅成交3.8万手,而前一个交易日该数字是59.4万手,股指期货流动性已接近枯竭。

  然而,当日A股现货市场却也未能“翻身”,沪指收盘下跌2.52%。

  有私募公司欲放弃股指期货市场

  中金所出台如此严苛的措施令很多从业者始料未及。上海华庸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交易经理陈凯迪对新京报记者表示,保证金、手续费提高,对于日内高频交易的人员来讲基本上不可能操作了。

  陈凯迪向新京报记者介绍道:“撇开期货公司的保证金、手续费和申报费不算,套期不算,我们以一手股指期货来看,原本的保证金是10%,现在是40%,保证金就增加了4倍,原本十几万一手的,现在就要四十多万。原本的手续费万分之零点二三,现在是万分之二十三,相当于增加了100倍,再加上期货公司的手续费比例,交易一手要上千块的手续费了。”

  9月2日中金所这次“急刹车”,不仅调高了交易保证金、手续费,还严格控制单日开仓交易量。

  自2015年9月7日起,沪深300、上证50、中证500股指期货客户在单个产品、单日开仓交易量超过10手的构成“日内开仓交易量较大”的异常交易行为。日内开仓交易量是指客户单日在单个产品所有合约上的买开仓数量与卖开仓数量之和。套期保值(套期保值是指为了避免现货市场上的价格风险而在期货市场上采取与现货市场上方向相反的买卖行为)交易的开仓数量不受此限。

  就在不久前的8月31日,上述第一条中对“异常交易行为”的认定,还设定为100手作为红线,更早一点的8月26日,中金所微博上还挂着日内开仓600手的认定标准。

  上述从业人员告诉新京报记者,交易量限制在10手是最致命的一条规定。他介绍道,股指期货中根据资金量大小的不同,会有不同的操作策略。如果资金量较小,在50万到100万间,正常一次开仓会做三五手,一天会做两三个来回,合计成交量就在10到20手之间。而一些资金规模较大的,尤其是私募基金这种产品,本身体量在五千万甚至一个亿,那么一次开仓就要有100手左右,一天来回两三次就要两三百手的开单量。还有一些做高频交易的,一次下单5到10手,一天往返上百次。

  “私募基金肯定做不了股指期货这个品种了。本身股指期货吸引投机者的地方就是流动性好,现在流动性都没了,就没有多大意义了。”他说。

  中金所还表示,将加强股指期货市场长期未交易账户管理,这意味着有人想通过多开立账户规避交易量限制的路子也被堵住了。

  陈凯迪表示,他认识的很多日内交易操盘手都旅游去了。也有私募人士告诉新京报记者,公司已经决定放弃股指期货业务。

  一位不愿具名的期货从业人员感叹:“9月2日出的政策是最狠的一刀阉割,大家都明白,以后可能没事儿干了。等假期过完再想吧,得另找饭碗啊!”

  期货公司经纪业务受冲击

  对于股指期货因监管而骤冷,有更多的期货从业者担心行业生态受到影响。

  一位期货业资深人士表示,目前监管连续加码,对期货公司确实会产生影响。他介绍说,现在金融期货整体的交易量占期货交易总规模的80%左右,整个商品期货的交易量非常少。股指期货交易量剧降,对经纪业务有重大影响。

  面对此状况,该人士表示,只能从商品期货这块加大力度拓展业务。期货公司在这个时候没有什么好的招数,只能先等待。

  一位期货公司老总说:“从交易量限制在100手之内的时候,业务就开始受到影响,因为期货客户就是根据自己短期的判断做T+0交易。T+0交易的风险是最低的,不论做多还是做空,他当天能控制好他的风险。”

  这位老总告诉新京报记者,今天他就有一位客户被迫平仓。本来这位客户不想做日内交易,他做了空单,但是后来涨停了,为了控制好今天的风险,没办法只能出来。但此时出来就变成日内交易了,一手单要交两千多手续费。“这个手续费太高了!”

  这位老总预测,长期这样下去,客户可能会去做外盘,比如新加坡的新华富时A50指数期货,或者美股的指数期货。同时也可能去做商品期货。“我觉得这样对一些客户也是不公平的,因为一些客户对股指有一定的研究和盘感,也愿意冒这个风险,现在不得不去做白糖或者钢材,若把握不好那里的规律,可能就会出问题。”这位老总说。

  从事期货业的王女士说:“对股指期货的一系列措施实际上是搅乱了期货市场的节奏。因为商品期货和股指期货在大方向上是有相关性的,他们之间有很强的联动。大家都不能去股指开仓做空的话,那这些资金会转移到商品或别的地方。”

  “我个人觉得中金所也是很被动的,毕竟股票市场的交易人数会远远高于期货市场。”上述王女士说。

  延伸

  1推出5年后股指期货引发激烈争论

  股指期货又走到十字路口,该发展还是该严控引发争论

  2010年4月16日,经过十余年的反复调研和扎实筹备,中国终于推出了股指期货,沪深300股指期货合约的四个品种正式上市交易,这也标志着A股市场告别单边市时代。

  在当时的宣传中,有人列举了股指期货的一系列好处,包括抑制市场的非理性上涨和下跌、实现大盘均衡、吸引更多长期资金入市、有助于金融产品创新。同时也有人指出,股指期货等金融衍生品也是一把“双刃剑”,既能管理风险,如果使用不当也会引发风险。

  五年后,股指期货却引发了激烈的争论。

  对于股指期货的层层加码的严控,已有专家站出来反对。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质疑道:“当年批准股指期货进来时,理由讲得都挺好,为什么这个时候又突然没有了呢?”

  鲁政委指出,股指期货流动性降下来之后,多头就会没有地方套保,那就只剩下卖股票这一条路了。鲁政委介绍,股指期货的套保功能可以使持股者在下跌过程中不抛售股票,从而防止踩踏。

  在中金所出台的限制规定中,已经把套期保值排除在外,对此,鲁政委解释,虽然如此,市场流动性降低后,做套期保值的人找对手盘会很不容易,而且交易成本也会变高,做了不合算,就可能索性不做,从而使股指期货套保功能丧失。

  最有代表性的是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巴曙松,其发表了《股指期货,该责难还是该大力发展》,论证了“股指期货市场始终自身多空平衡,没有给股市施加压力,反而承接了股市抛压”。

  然而,财经评论家叶檀却认为,股指期货对于某些机构是有好处的,但是对于绝大部分人没有好处。“现在中国需要做的是把这个资金配置到盈利的、诚信的企业里去,建立一个金融的信用体系,然后让大家共赢,但是我现在并不认为股指期货能够做到这一点。”她说。

  她还认为,“套保这块也应该被控制。因为如果套保不包含在里头,套保之下持有现货,还是可以不断卖空。”

  叶檀同时对股指期货的成交量提出质疑,“股指期货成交量是现货的几倍,高的时候可以到达几十倍,到底是怎么造成的?”

  对此,有业内人士告诉新京报记者:“看上去股指期货每天的成交金额大得不得了,但实际上市场上的体量是很有限的,跟股市每天的实际成交金额完全不是一个数量级。成交金额高是因为T+0的情况下有那些高频交易者的存在。”

  亦有知情人士对新京报记者透露,中金所让股指期货“名存实亡”,或许也是对股指期货这个品种的一种保护,这样可以防止股指期货被舆论口水淹没,成为众矢之的后被彻底取消。“那样的话市场就真正退步到五年前了。”他说。

  2“股灾”期间日美期指均被声讨过

  美国股指期货终被“平反”,并加快了发展

  8月底中金所突然“急刹车”,不仅调高了交易保证金、手续费,还严格控制单日开仓交易量。这一幕在日美也曾上演。

  翻看世界经济史,在“股灾”爆发时,股指期货往往会成为舆论声讨的对象。同样的状况,在日本和美国两大经济体中都曾发生。

  1987年10月19日,美国爆发了震惊世界的“八七股灾”,道琼斯指数一天之内重挫508.32点,跌幅达22.6%。随后市场上就掀起了对股指期货的质疑与声讨。时任美国财政部长布雷迪甚至发布《布雷迪报告》进行谴责,美国调查机构还派人卧底期货公司进行调查。

  随着调查深入,以及时任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国会作证、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莫顿米勒的独立调查完成,美国股指期货终被“平反”,随后加快了发展步伐。

  1990年,当时世界上的第二大经济体日本也发生了“股灾”,随后引来了对股指期货的谴责,人们认为这是股市下跌元凶,有些学者还专门出书论证股指期货导致股市下跌。

  在此压力下,日本对股指期货实行了征税、提高保证金及手续费抑制措施,股指期货基本被废。

  紧接着,日本股市进入了长达20多年的熊市。五年后,关于股指期货的争议逐渐消退,然而日本股指期货市场却被新加坡抢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