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金成:感应时代之“变”讲好“中国故事”

14.11.2014  19:03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我国作家艺术家应该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通过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这一论断,指出了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光荣使命;并就艺术家如何表现我们伟大的时代,指明了方向。

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30多年,是我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并快速转型的年代。社会生产突然被注入了一股不可思议的动力,似乎所有的欲望都在涌动、张扬、快速地向前飞奔。中国的面貌、中国人的心灵,都在发生着史无前例的急遽变化。

这是个伟大的、令人血脉贲张的时代,同时也是个复杂的、变动不安的时代。稍微罗列一下这些年曾经或正在扑入我们眼帘的时代景观:经济转轨、商潮卷地、观念转变;风起云涌的变革、重组,市场化、城市化、工业化、信息化、全球化、新技术革命……令人目不暇接。数亿农民的脱贫和中国人吃饭问题的彻底解决;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进城务工农民的悲欢、乡村留守儿童和老人的企盼;震荡与裂变、奋进与迷惘、诱惑与坚守、沉沦与升华……这一切,正在构成一部我们的国家和民族从传统向现代迈进的壮剧。我们稍微用心关注一下我们的生活,关注一下我们的农村与农民,就会发现每天都有多少令人高歌而呼的人和事,令人泪流满面的人和事,令人热血沸腾的人和事!

这的确是一个无与伦比的伟大时代,是一个发生非凡故事、产生非凡人物的时代,也应该是一个产生伟大作品、伟大戏剧的时代。

然而,现实情况并非如此。我们的戏剧艺术显然还没有为很好地表现这个伟大而复杂的时代做好准备。真正堪称深刻表现了我们时代的精品力作,并不多。这里有太多太多的课题需要我们去面对,需要我们去回答。

作为一个剧本文学作者,我认为,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首先要敏锐地感应和深刻地把握时代之“”,才能讲好具有时代精神、时代特点的“中国故事”。

回顾这些年我自己创作的剧本,历史剧和现代戏大约各占一半。但细数下来,几部“主旋律”现代戏社会反响都远远超过了我创作的历史剧,基本都做到了久演不衰,被戏剧界公认为是我的代表性作品。《香魂女》和《村官李天成》热演超过10年以上,《焦裕禄》也势头正旺,累计演出场次都在数百场以上。其中的代表性唱段在群众中广为流行,几乎成为了豫剧的“新经典”。这些,都说明我们的观众真心喜欢反映时代生活的戏剧作品,因为它们真切地表达了我们当代人的梦想和感情,紧紧扣住了“时代之变”这个“”。

香魂女》表现的是“变革年代里两代女人命运和心灵冲突嬗变的故事”;《村官李天成》则揭示了乡村社会快速发展过程中贫富分化、乡情裂变等深层矛盾,表现了中国农民从贫穷走向富裕、从传统走向现代的伟大跨越。写《焦裕禄》,我也是立足于“时代之变”的角度,以新的视角、新的素材、新的故事,去追寻历史深层的真实,表现焦裕禄身上人性的温度和闪光,以期与当代观众的生活与心理相呼应。

这些故事中的人物身份处境各有不同,但他们都怀有一个共同的梦想,那就是摆脱贫穷,走向富裕,让自己和乡亲都能过上幸福而有尊严的生活。

这就是中华民族一百多年来的“中国梦”。30多年的改革开放,已经使亿万中国家庭改变了命运,实现了或正在实现着世世代代遥望的梦想,这是何等伟大的“历史工程”!这就是我们时代的主旋律。我们生逢当世,能亲眼目睹、亲身经历并用作品记录这个非凡的历史进程,是我们这代人的幸运,也是我们这代人的责任。

中国的“”,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转型,中华民族的复兴这台大戏还正在进行中,扣人心弦的高潮和华彩正一步步向我们走来,势必变出昂扬的中国精神和让世界瞩目的中国新貌。“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习近平总书记对文艺工作的殷殷期待,将激励我们以更大的热情拥抱时代,走进生活,努力讲好“中国故事”,创作出更多能深刻反映时代、老百姓喜闻乐见的现代戏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