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保护和发展栎类资源势在必行

10.11.2015  11:03

中国绿色时报11月6日讯   11月3日,中国林学会和国家林业局天然林保护工程管理中心在北京举办中国天然林示范区栎类经营讨论会。会上,来自德国、法国的多位栎类经营专家和国内关注天然林保护及栎类资源经营的专家学者们进行了深入交流。专家们一致认为,重视、保护和发展我国的栎类这一优势资源势在必行。

栎类,也叫柞树、橡树,包括5个属的约120个种,是我国分布最广、面积最大的重要森林资源,且多为高大乔木。我国天然栎类乔木林面积和蓄积分别占全国天然林面积、蓄积的13.66%和10.45%。栎类具有保障木材安全、维护生态环境并获得较高经济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效益的特性,德国有“三根优质栎类原木可以换一台宝马”的说法。但目前我国的栎类资源多为林分质量堪忧的天然次生林,中幼龄林超过62%,而且人们对栎类的价值并不十分了解,一度忽视了栎类经营的巨大潜力,经营栎类的理念更是远远落后于欧洲。

德国弗莱堡大学森林生长研究所所长海因里希·斯匹克教授和约翰尼斯科鲁兹林务局负责人布克哈德·斯代克在会上介绍说,德国历来重视栎类资源的经营利用。德国人熟知栎类的生物学特性和相应的经营技巧,并有详细的经营方案。他们认为,中国的栎类资源种类和数量都很丰富,中国应重视栎类资源的经营。栎类资源经营必须要有明确的目标,然后依据目标制定相应的经营措施。科学经营可以提高木材价值,并保持林分健康。

栎类是中国的第一大树种,但由于生长周期长、价值没有被充分认识等原因,我国的栎类资源成了‘被遗忘的孩子’。”中国林科院研究员侯元兆呼吁,天然林保护绝对不等于把天然林扔给大自然。栎类是我国的一大优势资源,它们浑身都是宝,并最具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出于国家利益,尤其是结合国家木材战略储备考虑,我国应借鉴欧洲的经验,重新认识并有效利用栎类资源。

中国林科院研究员盛炜彤指出, 很多栎类木材为珍贵用材,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他建议,我国应对现有的栎类天然次生林进行一次全面的调查研究,了解其特点、种类、面积等基本信息,然后在此基础上划分次生林类型,针对不同类型采取不同的经营措施。

专家们还指出, 栎类树种的生长规律比较特殊,一般的经营规程没有涵盖。因此,应根据栎类的生态学特性制定相应的经营方案。而对栎类天然林的科学保护,是近自然经营。

栎类是我国天然林的重要组成部分,栎类资源的保护性经营自然也在天然林保护的框架之下。

据国家林业局天然林保护工程管理中心主任孙国吉介绍,2000年以来,我国实施了天然林保护工程,停止了对长江上游、黄河中上游地区,以及东北、内蒙古等重点国有林区的天然林商业性采伐。今后,禁伐范围还将继续扩大。

中国林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陈幸良认为,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是生态建设和林业发展史上的壮举。他提出,中国的天然林保育需要综合施策。“保育不是狭义上的保护,而是在天然林不同的演替阶段施以不同措施以促进其进展演替,建立健康稳定的天然林生态系统。科学的天然林保育技术是天然林的封禁性保护、生态性培育、持续性经营三部分的有机结合。” 陈幸良建议,我国应对天然林实行分级分类经营,建立天然林保育试验区,完善资源管理政策,严格资源监督。记者潘春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