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重启前的沉默:监管层收步伐 私募灰心

09.06.2014  12:18

  理财周报记者 夏蕊/北京报道

  中国资本市场历史上第九次IPO暂停即将迎来开启的钟声。

  2012年12月2012年11月2日浙江世宝(19.99, 0.01, 0.05%)登陆A股,没人会想到,这竟第八次给A股IPO画上休止符。

  也没人想到,这个休止符开启了史上最长IPO暂停。在经历了15个月空窗期,今年1月IPO短暂重启,但仅发完48只新股,就再次大门紧闭。

  第二轮何时重启,市场从4月底猜到5月底。

  证监会主席肖钢对发行审核节奏的定调,终于让第二轮IPO重启不再是狼来了的故事。

  其表示,6月到年底,计划发行上市新股100家左右。进入6月,投行和发行人可以数着手指盼日子。

  但经历过一年半折磨的投行人士,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兴奋,多位受访人士表示“已经麻木”。

  监管层面,在IPO三大配套措施落地后,并未像IPO新规落地后,有大规模召开新股发行改革培训会。

  然而,尽管表面平静,其实内部已经暗流涌动。

   监管层调慢节奏

  每一次新股发行体制改革后的IPO重启,监管层都要进行紧锣密鼓的培训、动员。

  在今年1月首批新股发行开启前,发行部于2013年12月初专门针对IPO重启召开布署会议,提醒83家过会企业“会后行动起来,时间紧迫”。

  也就是在这次会议上,证监会副主席姚刚表示,一年之内审核700家,一个项目申请一般三个月。给券商打了一剂兴奋剂。

  但时过境迁,首批发行中问题频发,也让监管层的态度扭转。

  在5月9日IPO配套规则落地后,并未有监管层大规模组织券商召开动员会的消息传出。一年审核700家的节奏调整也调整为7个月发行100家。

  5月23日,发行处处长田斌小范围地给已经上报发行方案的4家券商上课,就IPO发行方案调整和路演推介事项提要求。

  在6月6日的证监会新闻发布会上,监管层并未谈及第二轮新股发行重启的问题。

  “进入6月,我们的几个项目都已经抓紧完成了预披,已经过会的项目也按照发行部的要求完成发行方案的更新调整,并重新封卷。”北京一家大型券商保代告诉理财周报记者。

  如果剔除终止审查的企业,根据证监会5月29日更新审核情况表,已经有42家企业过会。

  理财周报记者逐一致电上述42家企业,有8家企业表示,已经于端午节前完成了发行方案的更新。

  在4月30日过会的一家拟上市公司在5月7日前上报了发行方案,但其内部人士表示此次在修改发行方案,要召开董事会,明确是否有老股转让,如果有转让也要明确比例,且不能超过50%。

  “之前上报的方案并没有太大意义,应该只是按照招股说明书制作的简单方案,比如说询价方式、网下网上的比例、回拨机制等一些基础内容。但一些原则性的问题,比如超募和老股转让,公司都还没有定下来。

  据理财周报记者了解,继5月14日上交所[微博]第一轮开启新服发行改革网下IPO全天候测试,5月28日,上较所启动了第二轮测试,目前已经测试完毕。

  测试内容为初步询价、配售对象的确认、定价申购、申报数据确认等功能,测试主体为上交所、24家主承销商和相关网下投资者(由主承销商指定)。

  2009年新股发行体制改革落地后,IPO发行重启前,交易所组织券商进行IPO系统测试的同时,还进行了应急演练测试,测试时间为2009年6月20日。19天后,第一单IPO桂林三金(14.94, -0.12, -0.80%)挂牌上市。

  “我们内部预计,最快6月9日一周会有新股拿到批文。”北京一家中型券商保代告诉理财周报记者。

  机构磨刀霍霍 私募冷静

  针对第二轮重启,有机构已经磨刀霍霍。

  国泰君安得益二号在第一季度资产管理报告中提到,将继续关注新股规则完善后的网下投资机会,积极参与新股投资。

  记者从知情人士处获悉,国泰君安在第一轮打新结束后推出了国泰君安君享新利一号,主要针对第二轮打新,且该产品新股占净值比很高.。

  上海一位长期研究打新市场的券商研究员也开始基于第一轮的基金打新,对新一轮进行预测。

  他告诉理财周报记者,从打新收益上来看,比起备受瞩目的灵活配置型基金“打新”,部分保本混合型基金的“打新”潜力值得关注。

  如诺安保本混合型、国泰金鹿保本混合型等保本型基金,具有低股票仓位、规模较小的特点,本身产品承担的二级市场风险相较小。

  同时,相比新成立的“打新”灵活配置型基金,保本基金具有更丰富的股票投资管理经验。这些保本基金在今年年初的“打新”盛宴中亦取得了较好的收益。

  但理财周报记者采访到的两位私募人士仍然对打新态度冷淡。

  深圳铭远王志忠就表示,“我们上一轮就没有参加打新,新一轮也不打算打。一方面这不符合我们公司长期投资的原则。新股大部分都不透明,可查的公开记录很少,而且上市前一般财务上都进行过粉饰,背后隐藏着一定的风险;另一方面,既然大家都知道打到新股就能挣钱,大家都去打,其实获得的收益是很低的。

  在首批新股发行申购过程中受挫的一位深圳私募公司董事长表示对新股申购没报希望。

  “即便获配份额也很小,还不如不要,所以我们主要盯着二级市场出仓开板以后的波动走势去做,”其表示,“第一批新股基本未能参与进去。一开始第一天还抢一抢,抢了几次抢不到,也就不抱希望了,后面就不看第一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