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郑郑韩故城发现战国时期瓮城 揭秘古代都城发展轨迹

14.03.2017  18:35

  本报讯(记者 温小娟)护城河、深沟高垒、城楼、箭楼、瓮城……中国古代都城有着怎样的发展轨迹?古人拿什么来守护自己的都城?

  3月13日,记者从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获悉,考古人员通过对河南新郑市郑韩故城东城北城门遗址考古发掘,首次发现战国时期郑韩故城的瓮城,这在春秋战国时期的都城遗址中实属罕见,填补了我国古代都城建筑史上的一个空白,对研究中国早期城市防御体系具有重大意义。

  “这是郑韩故城考古工作开展50多年来,经过科学发掘找到的第一个城门。”发掘领队、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新郑工作站站长樊温泉说,通过对郑韩故城东城北城门遗址城墙缺口剖面的清理,发现城墙主体建于春秋时期,战国时期进行了大面积的修补。同时,在城墙缺口外侧约50米处,发现了一道大致呈东南—西北走向的夯土墙基,和城墙缺口两侧向外突出的墙体结合在一起,构成了完整的瓮城体系。

  瓮城是古代城市主要防御设施之一。为了保护城门,通常在城门外修筑一个小城,将城门包围起来,这个小城就是瓮城。敌人一旦进入瓮城,守军将主城门和瓮城门关闭,即可对敌形成“瓮中捉鳖”之势。《诗经·郑风·出其东门》就有对郑韩故城瓮城的描述:“出其东门,有女如云。出其闉闍,有女如荼。”“闉闍”即为瓮城。

  郑韩故城是1961年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作为春秋战国时期郑国、韩国后期都城长达539年之久。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去年4月,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新郑工作站开始对其实施发掘。此次发掘基本廓清了郑韩故城东城北城门的结构。同时,考古人员在清理春秋晚期一条道路时,发现一条深约4米、宽达14米的壕沟,和道路并行进入了城内。专家由此推测,这和当时城市的排水系统有关,表明城门由下穿的门洞及水门两部分构成,具备瓮城防御体系并有“渠门”。

  此外,本次发掘还清理出春秋战国至明清时期带车辙的道路、夯土建筑、城壕、活动硬面以及灰坑、水井、墓葬等遗迹。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发掘的道路从春秋战国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为研究新郑的城市变迁提供了实物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