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黄河湿地 生态文明建设的舞台

16.11.2015  10:31

中国绿色时报11月13日讯   深秋时节,《中国绿色时报》记者来到河南郑州黄河国家湿地公园(试点),放眼公园保育区,风舞滩涂,芦苇、柽柳、荻花挲挲作响,一派雄浑苍凉的原生态风景。记者采访郑州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心主任王恒瑞时,他说:“担负国家湿地公园建设任务,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作为国家级重要湿地不仅是一种荣誉,更肩负着保护湿地生态系统、普及湿地科普知识,弘扬生态文化和建设生态文明的重任。

游客陈航告诉记者:“我觉得这样的景致有它独特的美。湿地公园建成以来,我就经常来这里。以前对湿地不了解,对湿地保护更是不知道,通过湿地公园各种展览活动,对湿地有了一些认识,所以也更加珍惜自然环境。同时希望公园内能再多种些树。

王恒瑞说:“每次巡护时,我们都会询问游客有何意见或建议,也许部分游客的意见不专业,但游客的需要不正是我们工作中所要思考的吗?

郑州黄河湿地是母亲河赐予郑州的宝贵财富,不仅资源丰富,而且湿地公园紧邻郑州城区,是郑州市重要的水源地和区域小气候调节区、稳定区。保护黄河湿地对改善郑州市生态环境,调节郑州区域气候,净化、补充城市用水,均化洪水,提升新型城镇化建设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郑州市林业局局长崔正明介绍,郑州黄河湿地位于我国三大候鸟迁徙通道的中线通道,是我国河流湿地中最具代表性的地区之一,也是我国中部地区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湿地之一,具有独特的生态、文化保护价值。近年来,郑州市投入巨资建设湿地公园,不仅让它成为了郑州市的后花园、未来海绵城市建设的港湾,更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舞台。

郑州黄河国家湿地公园(试点)一角

国家一级保护鸟类大鸨

 

国家二级保护鸟类灰鹤  

文化引领

搭建全社会参与湿地保护的大格局

公众既是湿地资源的消费者,也是湿地资源的保护者,公众参与的广度和深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湿地保护的水平。

如何发动全社会参与保护黄河湿地?

在记者与王恒瑞的交谈中,他讲述了自己的变化:在从事湿地保护工作以前,大部分时间是搞造林,工作相对单纯,人也少言寡语。自从调任黄河湿地管理中心工作以后,无形中人也发生了变化。从走进湿地、了解湿地、被湿地大美所吸引开始,从协调部门间职能、解决职责交叉重叠等问题,到打开思路走出去,做宣传、交朋友开始……人逐渐变得健谈起来。尤其是一说到湿地保护,他更是能言善道,俨然一个社会活动家。

王恒瑞说:“现阶段,在湿地保护立法日趋完善的情况下,大力向公众宣传普及湿地知识,唤起公众自觉保护湿地的意识,吸引公众参与,湿地公园是推进湿地保护工作的一个重要抓手,也是保护和恢复湿地的一种有效形式。

湿地公园自2008年建设以来,坚持以生态文化为导向,深入挖掘湿地文化,开展特色宣教活动,致力打造让全社会参与的大平台。

黄河湿地文化节”和黄河湿地文化系列活动成品牌。2012年9月1日-10月8日,建成开放不久的湿地公园成功举办了“河南郑州首届黄河湿地文化节”,“大美黄河、多彩湿地”书法、美术、摄影展、黄河民俗文化展演、黄河湿地游览和特色游园、湿地科普展览等9项大型活动,展示了黄河文化、中原文化和湿地文化,弘扬了生态文明。自此,“黄河湿地文化节”和黄河湿地文化系列活动年年举办,形成了以“黄河湿地文化节”为代表的颇具号召力的湿地文化宣传品牌,引发了广大市民亲近黄河湿地、认识黄河湿地、爱护黄河湿地的热潮,走进湿地、亲近自然、享受绿色低碳生活成为时尚。

观鸟、摄鸟活动成为保护鸟类的载体。针对每年冬天都会有大批候鸟飞临黄河湿地停歇越冬的特点,湿地公园自建园伊始,就与河南省野生鸟类观察学会、郑州市摄影家协会等联合,成立观鸟爱好者队伍,定期在湿地公园内观鸟摄鸟,不仅为湿地公园保存了一大批影像资料,同时还通过观鸟爱好者队伍积极开展保护鸟类活动,把鸟类知识、观鸟常识、对鸟的热爱传递出去。2013年8月8日,“大自然的精灵”——郑州黄河湿地野生鸟类科普摄影展在郑州科技馆开幕。展览共汇集了14位野生鸟类摄影家的90余幅珍贵鸟类摄影作品、标本30余件,撷取了鸟儿灵动美妙的瞬间,展现了鸟儿生命活力。随后,摄影作品又在郑州黄河国家湿地公园、黄河博物馆等地巡回展出,展览活动持续一年,参观人数10万人次,这一系列特色活动收到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坚持创新宣传形式,扩大宣传范围,使科普宣传像春雨润物一样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理念、行为。

进社区、入学校、到机关、下农村,湿地中心组织开展了科普展览,生物科技夏令营、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等活动。围绕“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月”“地球日”“湿地日”“环境日”等节日,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宣教活动,有效地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站、平面媒体、户外媒体进行广泛宣传。设计制作“二维码”,通过手机扫描接收植物、动物、鸟类等生物多样性的科普知识;开通网站、微博、积极利用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载体开展线上和线下科普教育活动。

现在,不仅大中小学校环保社团,就连科协、环保、水务,老年协会、民间环保组织等部门和社会团体也常常在湿地公园举办活动,广泛开展生态保护和科普知识交流与合作。

2014年,湿地公园邀请省内环保、河务、水产、文化、旅游等方面的专家学者成功举办了“黄河湿地与黄河生态文化研讨会”,收集文化、科技论文20余篇,并结集成书。

湿地公园正在成为一个社会各界参与湿地保护、共建生态文明的大舞台,成为提高公众生态意识的教育基地,先后被授予全国野生动物保护科普教育基地、河南省生态文明教育基地、河南省科普教育基地、河南省野生鸟类观察学会活动基地、郑州市科普教育基地、惠济区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等称号。

越来越多的社会力量凝聚到了湿地保护事业中来。湿地公园建成并免费对公众开放以来,不断有志愿者到湿地公园开展环保科普宣讲、环境保洁和导览讲解等服务,累计达5万人次。

湿地保护进社区

向小学生讲解湿地保护工作

湿地生物多样性专题展

高校学生参加湿地保护知识竞赛

筑牢根基

提升湿地保护和恢复动力

这里是鸟类的天堂。每年10月中旬至次年4月上旬是冬候鸟迁徙和越冬的重要时期,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大鸨、东方白鹳、黑鹳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灰鹤、大天鹅、小天鹅、白琵鹭、多种猛禽,以及大种群的雁鸭、鸬鹚、银鸥、苍鹭等鸟类都会飞抵这里栖息、觅食、越冬。据调查,每年在郑州黄河湿地越冬和迁徒的候鸟数量近百万只,并呈现出日渐繁茂景象。春天,白鹭、灰头麦鸡、黑水鸡、燕鸥、翠鸟等在这里生儿育女、繁衍后代。

湿地公园建立在千里黄河堤防起始点上,属黄河下游上首的人口密集区,对整个下游可持续发展而言,保护其生态功能的健康责任重大、意义深远。

湿地公园建设伊始即制定了严格保护方针,高标准制定了湿地公园总体规划和详细实施方案。

在建设过程中,湿地公园严格按照《国家湿地公园建设规范》和《郑州黄河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要求,坚持“保护优先、科学修复、合理利用、持续发展”及“统一规划、分期实施”的原则,优先对生态保育区进行全面保护,优先实施保护恢复和科普宣教基础设施建设。

到目前,已完成了生态保育区原生态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水系沟通工程及科普宣教区基础设施建设等工程,在生态保育区周边开挖了隔离沟,沟通了水系,设置了隔离围网,有效地保护了原生态湿地。正在建设的还有科普宣教中心、野生动物驯养救护站、园区主干道、停车场等,年底即可全面投入使用。

在建设管理过程中,对生态保育区实行最严格保护,安装了监控,设置了防火检查站,对进入生态保育区的人员严格控制。在候鸟迁徙期、冬季防火期和黄河调水调沙等敏感时期实行闭园,为水禽繁衍营造了良好的栖息环境,有效地保护了湿地资源和湿地生物多样性,使公园湿地生态系统功能更趋完善。据监测,湿地公园生物物种及种群数量明显增加,栖息的野生鸟类由建园前的58种增加到目前的114种。

郑州市将湿地公园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公益和民生项目高度重视。明确了湿地公园规划区域土地权属,按照“一园一法”的要求,起草制定了《郑州黄河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办法》,近期经市政府研究审议后即将颁布实施。连续4年列为郑州市生态建设重点工程,给予财政资金保障。2007年以来,湿地公园已完成总投资8.7亿元,其中市本级财政投资1.09亿元,社会融资7.6亿元。

创新机制

探寻湿地利用科学途径

据河南省林业生态研究中心测算,郑州黄河湿地生态价值巨大,在气候调节、水质净化、生物多样性保育、水源涵养、空气净化、固碳释氧、物质生产、教育科研及休闲娱乐9个方面的年总价值高达32.65亿元。

郑州市在保护黄河湿地的同时,既使公众享受到生态文明的建设成果,又使湿地得到可持续发展,这是对市民和母亲河的最好回报。

湿地公园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怡人的自然风光吸引了大批市民游玩、休闲,成为了郑州市民的后花园,也吸引了大批社会力量进行投资。湿地公园立足现实,开展了一些生态旅游项目,王恒瑞说:“这些生态旅游项目在设置时即综合考虑湿地保护及湿地生态、文化、经济等多种功能的有效发挥和可持续利用。

湿地公园规划总面积1359公顷,功能划分为生态保育区、科普宣教区、滩地探索区、黄河农耕文化体验区、休闲娱乐区和综合服务区6个功能区。

2007年以来,郑州市财政投资主要用于湿地公园生态保育区和科普宣教区基础建设。湿地公园建设过程中,郑州市不断探索引入社会力量参与湿地公园建设的新机制、新模式,共吸引社会投资约7.6亿元。社会投资主要用于农耕文化体验区建设,共引进了绿源山水、黄河逸园、田园高科等24家符合湿地保护规划,合理开发湿地生产功能,挖掘黄河农耕文化、湿地文化,展示湿地景观,涵盖特色种植、观光农业、休闲游憩、教育实践等方面的项目,并按照“水系沟通、道路相连、田园隔离、一园一景”的原则对相关园区进行规范整合,极大地丰富了湿地公园建设内容,为广大市民和游人提供了生态科普基地,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

为体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惠及人民,发展成果全民共享”的社区共建发展理念,湿地管理中心通过大量宣传及走访工作,协调周边社区关系,积极为周边社区群众提供工作岗位。目前,湿地公园聘任的百余名保洁、保安和日常维护人员,大部分来自周边社区群众。

 湿地公园雕塑——鸟巢

  专家考察湿地

一望无际的芦苇荡

提供保障

建一流队伍创一流业绩

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在郑州湿地公园,你会感受到这一强烈氛围。

湿地中心办公地点建在郑州市北郊,一进大院,完善的植物配置,不俗的绿化品位洗却一路尘土。共3层的办公楼内整洁有序,楼道里精心布置着各类宣传内容。

王恒瑞说:“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前沿阵地,我们始终坚信一流的工作,需要一流的队伍;一流的队伍,应具备一流的综合素质;一流的素质,来源于不懈的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湿地保护区建立相对较晚,队伍年轻。我们始终坚持抓好学习型、服务型机关建设,取得了精神文明建设和湿地保护工作双丰收。

开设道德讲堂,开展“身边好人”“道德模范”和“文明科室”“文明个人”评选活动,激励干部职工自觉践行社会主义道德规范,营造爱国、守法、诚信、敬业的工作环境。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贯穿、渗透到精神文明建设和湿地保护工作全过程。

结合湿地保护管理工作实际,学习推进服务型林业行政执法建设。组织全体干部职工集中学习了《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服务型行政执法建设的意见》等文件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强制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河南省湿地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通过学习,进一步增强了全体干部职工的法制意识和服务意识,规范了行政执法行为、推进了服务型机关建设。

将公民道德实践与“诚信单位”建设相结合,向社会公开了诚信建设承诺,全体干部职工均签署了《诚信建设承诺书》,形成了人人知信用、人人讲诚信的局面。结合湿地公园管理职能,开展精细管理、优质服务,增强了干部职工的诚信服务意识。

围绕“服务人民,奉献社会,促进和谐”的总要求,落实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向社会公开优质服务承诺,人人签署优质服务承诺书,并通过开展岗位练兵、技术比武,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演讲比赛及湿地知识竞赛等活动,促进干部职工文明素质进一步增强、服务环境进一步改善、服务质量和水平进一步提升,树立了湿地人良好的形象,营造了良好的工作环境。

制定学雷锋活动方案,组建志愿者服务队伍,利用爱鸟周、湿地日、野生动物宣传月等重大林业节日深入学校、社区等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宣传湿地知识。湿地公园是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重要窗口,为此专门设立了志愿服务站,在为广大游客提供便民服务的同时,也为到湿地公园开展志愿服务的团队提供一个休息和开展活动的场所。2014年以来,湿地管理中心志愿服务站共接待各类志愿服务队伍30余次。

精神文明建设不仅使干部职工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也有效地改善、提升了工作环境、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同时,通过制定完善各项制度,规范了行为,使各项工作依法有序,卓有成效。

采访结束时,王恒瑞说:“湿地公园建设管理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工程,保护湿地,传播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明任重道远,我们从不敢懈怠。

湿地观鸟

摄影家进湿地

本版图片均由郑州黄河湿地管理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