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定郑州西区工业中心 省府市府两翼齐飞

23.09.2014  08:17

熟悉郑州的人都知道,京广、陇海铁路线将城市分成了东西两部分,“东郊”是以省委、省政府等省直机关为基础发展起来的;“西郊”最早的繁华地带则集中在棉纺路几个国营棉纺厂附近,就连市政府也是后来从东郊搬去的。省府、市府“两翼齐飞”的格局是怎么划定的?棉纺路为啥是斜的?陇海路为啥成了铁路单位的“大本营”?铁路对郑州的“割裂”真的不可避免吗?一切还要从郑州为迎接省会迁郑所做的城市规划说起。

【历史烙印】“苏式风格”建筑带斜棉纺路

今年9月19日,郑州市政府下发通知,公布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郑州纺织工业基地”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范围。“郑州纺织工业基地”即郑州国棉三厂的厂区和国棉三、四、五、六厂的生活区。

这几个国棉厂中,为啥单单将国棉三厂的厂区列入了文保范围?主要原因是国棉三厂的厂区建筑和其他几个厂子不一样,拥有上世纪50年代苏式建筑风格和特点。

当年,纺织厂中有一个顺口溜:“一厂马路三厂楼,四厂平房碰破头,五厂污水到处流。”其中的“三厂楼”说的就是国棉三厂苏联风格的厂区办公楼和生活区家属楼。

如今,这些带有明显苏式风格的建筑还在:方正的楼体,斗篷式大屋顶,屋顶上还有多个烟囱,家属房都带拐角,基本上一条回廊能住四户。

今年82岁的王大秋曾在河南省中苏友好协会工作多年。他介绍,国棉三厂当年建设时,跟北京、石家庄和西安的国棉厂,用的是苏联专家提供的同一张设计图纸。

当时苏联人喜欢把房子建成东北、西南或西北、东南走向,所以三厂的厂房很少有正南正北的,这也“带斜”了随后建设的四厂、五厂。当时这些厂子都一个挨一个地建在一起,厂门前的路就叫棉纺路,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棉纺路也是东南、西北斜向的。

【工业奠基】多部委“敲定”郑州工业区

王大秋的老伴荆秀荣,今年78岁,是郑州国棉三厂建厂时的第一批纺织女工。1953年国棉三厂就是在她家的土地上开建的。

“当时从现在的医学院往西都是村庄,有王立砦、十里堡、小刘庄、牛寨……政府把我们这些村庄整个迁走了,就在原来的土地上开始建厂。”陆续盖起了国棉一、三、四、五、六厂,还有郑州印染厂、河南省纺织机械厂等配套企业……郑州的工业区就此奠定。

时任郑州副市长的王均智回忆,1954年秋,因为郑州第一个城市规划用的是道路斜向的“苏式风格”,需要重大修改,他们只好进京向“老书记”汇报。

时任国家计委副主任的张玺是解放后河南第一任省委书记,在他主政河南期间,省会迁郑被“敲定”下来。

张玺立即责成国家城市建设局局长曹言行帮助解决。曹言行转请铁道部、水利部、一机部(第一机械工业部)、纺织部、电力总局等有关部门协助办理。经过十多天的汇报、交谈,分别解决了规划中和这些部门有关的重大建设问题,重新修改了规划。

其中,新规划确定郑州城市发展以向西、向南为主,纺织、电力、工程、机械等大型工厂企业都建在陇海铁路两侧。其原因除了利用铁路外,主要是因为这一带地势高、地下水位低、土质好,有利于建造大型建筑物,可以节约大量的投资和建筑材料。

【经济建设】市政府西移确立新市中心

管城街,从明朝时叫时丰街,清朝时改叫衙前街,一直是县衙所在地。民国时期,衙前街改叫中山前街。郑州解放后,郑州市人民政府设在这里办公,中山前街就改名为市府前街。

1964年,郑州市政府搬迁到西郊中原路新址,原址成了管城区政府所在地。1983年,这条历史悠久的老街道,经地名普查后更名为管城街,沿用至今。

郑州市政府西迁,在王均智从北京“取经”回来的规划里也早有安排。“1948年到1953年,郑州市委、市政府在现在的管城区政府所在地办公,这里原来是个县衙,从唐代开始历代县衙都建在这里。”王均智介绍,“当时考虑到在全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搞工业化,把市中心放在京汉铁路以西的工业区内,便于为工业生产服务。”

从那以后,郑州形成了东区省府行政中心和西区市府工业中心“两翼齐飞”的格局,直至今天仍在产生影响。

【火车带动】陇海路成了“铁”字头的大本营

老郑州都知道,提起陇海路,那就是铁路局的“地盘”。从郑州火车站向西的陇海路两侧主要单位和建筑,大多都姓“铁”。

上世纪70年代初出生在郑州铁路世家的邱先生还记得,京广路和陇海路交叉口东北角有一个“拐角楼”,那是郑州铁路局物资供应站服务中心所在地。

“小时候帮大人买盐、打酱油都是去拐角楼,平时家里扯布做衣服、买个日用品什么的,也都去那儿。”邱先生说,只有买高档商品才去太康路上的郑州百货大楼。那时大学路以东、布厂街以西的陇海路两侧,都是铁路局的单位和家属院。拐角楼斜对面是铁路局机关,东边是铁路局工程处(现铁路局工程总公司),郑州火车站附近有机务南段、铁路公安处、铁路苗圃等。

“铁路对郑州的发展有决定作用,因此规划时就决定必须尽量满足铁路用地。”王均智回忆。

【历史缺憾】

铁路分割城市是“人为”的

当时的规划先确定了铁路编组站、二里岗铁路货运东站等的位置,为了解决铁路和街道的关系,郑州市坚持把铁路编组站向北推延跨越贾鲁河;把新发展的建设路,经解放路和老城的东西大街直接连通,作为城市的主干道。

王均智在回忆录中写道:“我同铁道部总工程师争执不下,郑州市建设局计划室主任程壬拿出数据和资料,同他们力争,我们的意见得以列入规划。过了几年,由于种种原因,原规划未得实现……由建设路直通东西大街的规划,因郑州铁路局擅自在郑铁分局附近修了车辆厂,未能直通,改由中原路越过铁路,经由正兴街、二七广场再接东西大街。”

从此,郑州市区就被铁路线“割裂”为东西两半。直到2010年底,解放路跨铁路线立交通车,郑州城市最早的规划者们几十年前的设想才得以实现。

市委大楼建设记

◎1954年秋 郑州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确定郑州市政府西迁。

◎1959年国庆节后 郑州市委、市政府研究决定,在郑州西郊建一座新的市委办公大楼。

◎1960年9月 市委办公大楼主体建成,进行水电管道铺设和外墙粉刷时,赶上了“低标准”时期,饭都吃不饱,建楼等于奢侈,计划被搁置。

◎1964年下半年 大楼得以继续施工,除了内部必要的设施外,外墙只用砂浆简单粉刷了一下,郑州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们就搬进去办公了。

【责任编辑:樊欢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