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菜篮子”相争 买菜人得实惠

12.07.2017  06:49

对于菜市场和果蔬超市售卖产品同质化的现象,有人称同行是冤家,也有人认为利益中没有永远的敌人,反而能共同进步,甚至衍生出更优质的服务。

农贸市场的转型和果蔬超市的智能化趋势等,都是市场竞争的结果。

【超市说法】

人多不盈利

果蔬超市不追求短平快

于果蔬超市来说,店面费、人工费等和菜市场比起来,看似并没有优势,可是,川流不息的客流则甚是让人艳羡。

鑫嘉园量贩的一位工作人员说,人流量虽多,卖的东西并不多,因为在这里就是两三根青菜也会售卖,可菜市场是按照一小捆扎好售卖的。因此,看起来买菜的人多,可卖出的东西并不多。

加上一万多元的店面费、人工费等,果蔬超市的盈利并不“火热”,只能说基本维持收支平衡。

心一水果超市的一位工作人员表示,心一品牌本来是做素食餐厅的,衍生出来心一水果超市,由多年合作的经销商供应原材料,店面售卖的蔬菜水果等在品质上能得到保障,价格上又比菜市场要低,加上环境好、称重准等因素,自然比菜市场更吸引顾客。

“果蔬超市一般都是连锁店,讲究品牌,不会追求短平快的盈利模式,因此要说盈利,基本上不值得羡慕。”建设路上一家果蔬超市的店面经理说。

【市民说法】

周边菜市场关闭

养成买菜新习惯

“对于市民来说,去哪儿买菜,就图方便、种类多。”中原区农业路附近一居民杨女士一针见血。

她说,由于小区周边两家菜市场“关门”,自己只好去楼下便民超市里买青菜,不方便的地方是,在便民超市里无法买到活禽。

在她看来,果蔬超市是无法取代菜市场的,因为菜市场里的活禽、熟食、五金杂货等都是居民的日用品,而果蔬超市里不可能卖这些。

与杨女士不同,爱逛菜市场的位大妈很喜欢逛各种新开的果蔬超市。

“你看我在果蔬超市里买的豆角,一块五毛八一斤,隔壁菜市场卖两块五一斤。”位大妈提着一兜豆角,对做过比较后得出的正确选择很是开心。

果蔬超市多了,她经常货比三家,再决定去哪家买菜。渐渐地,菜市场对她越来越没有吸引力。

“现在我基本都不去菜市场了,菜市场里比较脏乱,地面潮湿,味道难闻。”一位年轻女士说道。

【专家观点】

市民的菜篮子

谁抓住了谁就能取胜

河南商业经济学会会长宋向清认为,菜市场与果蔬超市“双雄”并立是一件好事。

在他看来,菜篮子工程是政府为市民打造的惠民工程,也做得越来越好,只需要在前端加强监管,末端给菜农一些指导,更加合理化即可。

果蔬超市的兴起,是市场专业分工的结果,果蔬超市具有价格优势,综合性集贸市场则满足市民日常综合需要,二者定位上有区别,并在销售品种上有部分重叠。但从长远来看,二者的竞争是一件好事,有利于市民选择和市场活跃。

“政府加强引导,商户冷静看待问题,谁能给市民提供更好的货物和服务,谁就能赢得顾客”,他说,“这种竞争不但对商户没有大的危害,双方共同把人气做起来,市场就会进一步放大。”

宋向清还说,无人售货超市等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以及智慧菜市场服务上门等新形势的出现,也会对菜市场和传统的果蔬市场造成冲击。可就目前来说,人工智能成本较高,会影响产品价格。商户们应该理性看待这一新技术,在提升管理和服务水平的同时,还要加强对商品结构的调整,适应目前的市场形势。

【链接】

2015年,郑州首个智慧农贸市场开业,可实现下单送菜上门服务。

2016年,郑东新区智慧农贸市场开门纳客,提供免洗净菜,可实现刷卡买菜、配送上门服务。

为了实现居民“便利”目的,一些基于电商平台的生鲜网站也应运而生,可是否能得到用户认可,仍是个未知数。

  河南商报记者 杨桂芳 周坤锋 实习生 时琳

【责任编辑:张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