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空气质量排“倒十”原因 急霾碰上“慢郎中”

03.02.2015  09:07

核心提示|治霾多年,为啥还总是被“霾”?“郑州不是不努力,而是我们每个人都还可以更努力。”昨日,郑州大学环境科学研究院教授张瑞芹接受大河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针对现阶段污染状况的方向性治理我们已经在路上,治霾有待进入到精细化管理阶段。

现状:监测点位分布不能代表全局改进:下一步主干道、工地旁可能都有监测点

据了解,目前郑州市共有九个监测点位,分布在多个城区,但出于各种原因,仅有其中一部分点位参与到数据分析中。张瑞芹表示,监测点位

的数量和分布应该考虑到城区发展和人口流动,需要做出调整。

监测点调整后会有哪些变化?张瑞芹表示,上周科技

部牵头做了大气专项的相关规划,其中就包括监测网络的建设,“比如设在扬尘工地外的监测点,能精准捕捉扬尘变化,而主干道设置监测点位,可

以精确知道机动车污染对霾贡献率到底有多大。”她建议,应该在全市布局下来,根据工业、生活区等不同性质做细化布局,才能准确反映构成比。

治“霾”

给霾看病,却只看身体的一部分?今天看病,却拿着昨天的病理分析?既然决心来看病了,却舍不得花钱?

现状:两年前的体检报告现在用改进:目前正在做污染物核算清单,小到一个烟囱

2013年2月份,郑州市首次公布的源解析数据,各大污染源对霾的贡献率分别是燃煤41%,扬尘28%,机动车24%,工业粉尘源7%。而这一数据是根据2012年的数据而来,直到2014年11月,新的污染源比例构成才公布:燃煤污染、机动车尾气污染、扬尘污染和其他污染,占比构成为36.5%、31.9%、20.9%和10.7%。2014年的数据也主要基于2013年及以前的数据。

这意味着,在两年向雾霾宣战的日子里,郑州市沿用的都是两年前的“体检报告”。有环保人士告诉记者,现有阶段的“体检报告”基本能认清主要污染源。

对此,张瑞芹也解释称,源解析确实需要收集一个长时期的数据“预计再过5年,数据积累和技术层面要求都有提升,治霾也进入到精细化阶段。”

记者了解到,目前环保部门及高校正在做郑州污染物核算清单,可能细化到每个烟囱每个污染源的登记。

现状:数十万对数千万“太省了”改进:新增财力会倾斜

做体检,不下血本怎么查出病?记者了解到,目前源解析等构成分析上北京用了2000万人民币,武汉也有2000万做大气研究。相关人士透露,郑州投入可能仅仅是数十万级别。

郑州市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显示,拨付资金27亿元,推广节能及新能源汽车应用,支持锅炉拆改、黄标车淘汰、扬尘治理等污染源整治,积极推进大气污染防治,今年这一大项的预算有9亿元。

有环保人士向记者透露,中部城市中,武汉不仅拿出2000万来做大气研究,而且还聘请了国家级专家做指导,因此在一些国家项目上得到支持力度相对也大,更有利于本地研究,像河北、江苏、浙江等省份也舍得花环保钱,“不仅关系百姓健康,也关系到城市环境。”

不过,今年的财政预算草案报告显示,新增财力向教育、社保、医疗卫生、大气污染防治、环境综合治理等民生事项倾斜,向省、市“十大实事”等民生工程倾斜。

追责任大气污染防治行动直接与政绩挂钩

2014年12月22日,《大气污染防治法(修订草案)》首次提交全国人大审议,环保与“官帽”挂钩挂得更紧。

修订草案提出,国家实行以大气环境质量保护和改善为核心的大气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将大气环境保护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纳入对本级政府大气环保监管部门及其负责人、下级政府及负责人的考核内容。未完成大气环境保护目标任务的部门或单位,按草案要求,应向本级或上级政府作出说明,提出整改措施并负责落实。

目标未达成、治理有懈怠,如何纳入到考核机制并透明给公众?昨日,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柴发合接受报社记者采访时表示,去年,环保部已经出台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情况考核办法(试行)实施细则》,有明确的计分方法,直接与政绩挂钩。

他表示,接下来还将依靠《大气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的修订及完善,来落实对环境质量落实的责任,并进一步具体化,不仅面面俱到而且确保对公众透明,对责任明确和追责更有法律依据。

市民看法

问霾市长的“大花猫”:

给政府鼓鼓劲别让治霾工作掉下来

“郑州,中度污染,邯郸,重度污染,邢台,重度污染,石家庄,重度污染,保定,中度污染,天津,中度污染……”昨日,记者连线给郑州市长写公开信的网友“大花猫”,他向记者报出郑州至天津一条线上的污染情况。

“大花猫”表示,自从与市长网络传书以来,他连写了24篇手记,发布在自己的朋友圈,“(郑州污染)基数在,努力也没法跟一些南方城市比,但我仍想动员大家给政府鼓鼓劲,别让治霾工作掉下来。”

记者手记 “霾记”也无奈

我是一个环保线口的记者,确切地说,是个“霾记”。

刚刚过去的两会,翻查代表、委员关于霾的建议、议案、提案,数量少了,我相信,不是不关注,而是我们都面临着对于“怎么办”的慎重和急迫。

治霾这几年,锅炉拆改了,但是燃煤大块头基数依然还在;黄标车撵了,但真正占主要生产力的车、路、油管得都很赞吗;扬尘是治了,但是一些工地却一直在做戏;秸秆燃烧是封了,但是能安心坐等灭火周全、指望农民伯伯主动把秸秆拍成砖给你盖大楼吗……

治霾这几年,有牵涉的单位其实都有所触动,但是幅度大小,各家心里有数;所谓的罚款扣款,对那些生霾大户到底是紧箍咒还是痒痒挠,各家也心里有数。但不管谁家的事儿,霾这个板子,几乎都会打到环保这一家身上。

环保这一家,也是百口莫辩,总协调的角色。比如,扬尘依法依规,具体工作归在城建口,所谓的机动车尾气这一项的执法,也离不开公安部门。

你和当年的我一样质疑,那环保君该如何作为?按照法定责任,他们要找好病因做好监测制定好各类药方,至少得是个技术控。但我们技术的环境却是“酱紫”的——通向监测站的楼梯需要45度角看天把一个小铁梯子拉出来弯腰爬上天台,一不小心就会碰到头。

到底有没有特效药?去年有APEC蓝,再往前一点,广州亚运会也曾一扫灰霾,有人说这不就是短时间治好的吗?也有人说那你让那堆工厂的工人老板永远喝西北风吗?我觉得都对,有矛盾要解决,但是,能不能给点希望、不要等太久。

真做好了,何须多言,天道人心。

【责任编辑:靳静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