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版《一碗阳春面》温馨上演

13.08.2014  10:38

一对相濡以沫的夫妇吃两碗烩面,店家只要一碗面钱

饭店搬了,温暖没有断,一直持续两年多

大年夜,北海道一家面馆,母子三人只要一碗清汤荞麦面。老板夫妇没有歧视他们,而是热情地接待他们。第二年大年夜,他们又来了。原来母亲节衣缩食,是为还清丈夫生前巨额债务。此后,每年除夕老板夫妇都会等他们到来。14年后,这家人再次来到面馆,是这碗面支持他们挺过了人生中最艰难的一段时光。

——这是日本作家栗良平感人肺腑的《一碗阳春面》的故事。

一位双目失明,一位曾患小儿麻痹。这对夫妇偶然间到烩面馆吃面,有些纳闷,交了12元钱,吃了两碗烩面,这一吃就是两年多。从那时起,“买一赠一”的烩面馆,始终温暖着他们。

一碗普通的烩面,添加了善良、热情、真诚等多味作料,变得无比温暖。

——这是郑州版的《一碗阳春面》,它以朴素暖人的温馨真实上演着。

烩面馆的一对特殊客人

对于郑州的烩面馆来讲,最忙碌的时候要算每天的中午了。河南人爱吃面,尤其爱中午吃碗热腾腾的烩面。

昨日中午11时15分,伏牛路伊河路口的合记烩面馆。面馆刚刚开门营业,客人只有寥寥两三位。

正在门口擦桌子的服务员袁丽瞅了一眼门外,就冲着屋里喊道:“领班,他们来了。”

他们是谁?

尽管都没说什么,领班李红梅仍瞬间懂得了来的人是谁——他们店的一对特殊客人。

李红梅迅速走出大门外帮忙。

此时,一名瘦弱的老汉拿着高1.7米的竹竿,颤巍巍地摸索着走下电动三轮车;前面开电动车的老太太,拄着拐杖,一瘸一拐走下来。两位老人名叫刘立新和申玉勤,一位双目失明,一位曾患小儿麻痹。

66岁的他,60岁的她,两人互相搀扶着,她是他的眼睛,他是她的右腿。

“慢点走,这边坐!”李红梅搀扶着两人坐到了店门口的第一张桌子旁。这张桌子距离大门口只有3米,方便进出,是他们两年多来一直坐的位置。

坐好后,老先生从口袋里摸出了一个塑料袋,里三层外三层包裹着钱。老太太从中间拿出了15元钱,有些不好意思,递给了李红梅。

“老规矩,两大碗面,现在就下吧!”李红梅边开烩面票,边小声叮嘱身旁的服务员。

一分钟敲定的“买一赠一”

这对特殊客人的故事要从2012年的3月8日说起。

刘立新为了给老伴儿过三八妇女节,推着她走了3个多小时逛公园、花了15块钱买了新布鞋做礼物后,“走,老伴,晚上请你吃烩面……”

这段细小的恩爱故事被郑州晚报摄影记者记录了下来,一篇普通的报道带出了一连串的爱心故事。

时隔半个月后,两个人再次来到西站路合记烩面馆吃饭。

“欢迎光临!”领班上前去招呼。

看到老先生失明、老太太行动不便,报纸上那一对恩爱的老人印象,和眼前这两人的形象重叠起来。

“我们要两碗烩面。”申玉勤匆忙掏钱,要去买票。

“请稍等,先请到里边坐。”领班将他们带到了门口的一号桌。

之后,李红梅跑到前台,向店长讲了这对老人的故事。

没有报告、没有申请,“买一赠一”的优惠在一分钟之内就被确定下来。

老两口有些纳闷,交了12元钱竟然吃了两碗烩面。

从此之后,每隔十天半个月,老两口就会来烩面馆吃面。其间,烩面从12元一碗涨价到15元一碗,但面馆始终坚持着“买一赠一”。

2012年7月,西站路合记烩面馆搬家了,因新址还未选好,临走前,店里员工还惦念着这对夫妇以后怎么吃面,就递上了名片,叮嘱老人一定要打电话联系。

时光流逝,年复一年。爱心就这样一直延续至今。

隔一段时日吃碗烩面,解解馋

刘立新和申玉勤都是老郑州人,和大伙儿一样,都爱吃面。

在没有电动三轮车之前,两人为了吃一碗烩面,可以奔走两个小时到面馆。老头在后面推轮椅,老伴儿在前面控制方向,一路成为他人注视的风景。

“他爱吃肉,我爱吃面。”申玉勤笑着说,“他饭量小,每次吃面都要把面挑给我几根,我就把肉都给他吃。”

“那肉是你给我的啊?我说碗里的肉怎么这么多。”刘立新惊讶道。

“你又看不见,告诉你也没用。”申玉勤语气有些孩子气。但她的笑容却如深秋的土地,自然而醇厚。

两人退休工资加起来有2800元,因为买房两人欠下了5万元的债。为及早还清债务,他们省吃俭用。老两口给自己定的生活费标准是:每月800元。这800元还要包括物业费、电费、燃气费等。

隔一段时间吃两碗烩面,对于老夫妻来说,可以解解馋。

老两口不善言辞,一年前,刘立新提议给面馆送一面锦旗,一向节俭的老伴十分支持。

“那面锦旗好像60块钱。”刘立新说。“80块钱!你记错了,我掏的钱!”申玉勤打岔道。

两碗烩面,温和却不失力量

昨天中午,吃着热腾腾的烩面,申玉勤突然哭了,这样被素不相识的人温柔相待,老人难掩感动:“人家的好意,我是又感动又难受,心里过意不去啊,感动的是人家能瞧得起咱,对咱好。”

中午12时,店里一下子热闹起来。

申玉勤怕老伴儿看不清面,不停地帮忙搅拌几下。刘立新则担心老伴儿不够吃,不停地问“够不够吃”。

看着老两口吃面的模样,站在远处的李红梅眼圈红了。

“不管日子怎么艰难,他们两人还能这样互相扶持着,不知道等我们老时,能否这样做。”李红梅感慨道。

吃完面,服务员帮助老人坐上了电动车,向他们祝福,目送他们远去……

两碗烩面,温和却不失力量,它带给人的,是情,是暖,是家……

两碗烩面

背后的故事

两碗烩面背后的故事缘自晚报两年前的一篇报道

她是他的眼睛 他是她的动力

他们的故事感动了烩面馆员工

“看了晚报报道,想为他们送上一份心意”

2012年,看了报社的报道,店长乔志刚、书记马顺喜都被这对平凡而坚强的夫妇所感动。他们知道夫妻俩经常来店里用餐,决定给他们送上一份心意。

当年3月中旬的一天,刘立新夫妇再次来到这家店里,要了两碗面,结账的时候,服务员只收一碗面的钱。他们问为什么,服务员说:“我们店里全体员工都看了店长推荐的晚报关于你们的报道,大家都很感动,为了表达对你们的敬意,从今天开始,你们再来吃面,都享受‘买一送一’的待遇。”刘立新和申玉勤感到特别欣慰,接受了他们这份关照。

“我们想,要给予他们有尊严的帮助”

在申玉勤代表夫妻俩写给晚报的信中,他们提到:“李红梅等三位店长,都对我们非常照顾……”

她提到的,其实是李红梅和闫秀红、王小冉3位领班。她们无论谁在,都像亲人般的对待夫妻俩,对他们来说,这不仅仅是两碗面,而是全店员工的一片心。

对刘立新夫妇进行“买一送一”的照顾,店里从上到下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书记马顺喜说:“我们知道,这夫妻俩虽然生活不富裕,都是很要强的人。如果他们吃面还照原价,没有尽到我们关照的心意;如果不收钱,相当于施舍,不够尊重。我们想,要给予他们有尊严的帮助,买一碗送一碗是一种最合适的方式。”

“只要我们的店正常经营,对刘立新夫妇的这个‘优惠’就不会变。”马顺喜说。

“他们年纪大了,面拉得细一点,煮得老一点,好消化”

因拆迁,合记烩面西站路店去年7月从西站路搬到了伏牛路,9月份再度开业。地理位置变了,很多老顾客依然追随前来,其中包括刘立新夫妇。

昨天中午,郑州晚报记者跟随刘立新夫妇,感受到了烩面馆对他们的无微不至。

他们还没进门,就有店员来搀扶。一落座,服务员就来倒茶,嘘寒问暖。

在后厨操作间,烩面技师岳春峰知道是给刘立新夫妇做的面,在拉面时加了手劲,把面拉得更薄更舒展:“他们年纪大了,面拉得细一点,煮得老一点,好消化。”

面上桌了,刘立新尝了一口说:“好,还是那个味儿。”在包间里,空调的温度有点低,服务员立刻调高温度。

他们走的时候,领班李红梅和服务员袁丽又把他们搀扶出去,送上电动三轮车。

■读者来信

“请帮助我们,圆了这个感恩”

我们是你们的忠实读者,我们想通过你们采访宣传一下,伏牛路与伊河路交叉口向南20米合记烩面馆,全体领导和员工对我们的关心照顾。

从2012到2014年,他们已照顾我们两年多了,买一碗照顾一碗。我们两个都是残疾人,一次偶然机会我们遇到了晚报记者,报道了我们两个的一段小事情:三八妇女节买礼物。

我们每当去一次,都受到了员工们的热情招待,对我们非常照顾,特别是李红梅等三位店长……我们的文化很低,有些事表达不出来,但我们心里永远记着他们。

我代表我全家感谢你们,请帮助我们,圆了这个感恩。

申玉勤

她是他的眼睛 他是她的动力

那是“三八妇女节”当日,晚报记者常亮在街头捕捉新闻时,偶遇刘立新为申玉勤买节日礼物,被他们的爱意所吸引。那篇报道中,记录了这对残疾夫妇相濡以沫、携手经历31年风雨的情感经历,特别提到刘立新当天坚持和申玉勤出来逛,就是想给老伴好好过个节日。他的愿望是:逛逛公园、买双新鞋,然后去吃一碗合记烩面……

一碗阳春面》节选

“案板上早就准备好的,堆成一座座小山似的面条,一堆是一人份。老板抓了一堆面,继而又加了半堆,一起放进锅里。老板娘立刻领悟到,这是丈夫特意多给这母子三人的。”

“喂,孩子他爹,给他们下三碗,好吗?”老板娘在老板耳边轻声说道。

“不行,如果这样的话,他们也许会尴尬的。”老板说着,抓了一人半份的面下了锅。

“阳春面两碗!”

“好咧,阳春面两碗……”老板应声答道,把三碗面的分量放进锅里。

【责任编辑:靳静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