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中线渠开闸 郑州建22个“移民村”
中线工程穿越郑州境内,图为干渠通水。郑水摄
□本报记者 李林 丁新科 陈晨
背景素描
郑州市南水北调配套工程共设置7座分水口门,年分配水量5.4亿立方米,受水水厂10座,惠及市民800余万人;设置7座提水泵站,布置输水线路18条,总长107公里,其中管道输水线路长93公里,输水线路穿越铁路9处、主要公路7处、城市主要道路132处、较大河渠24处、各类重要管线165条,工程建设难点集中。
听到了吗?哗哗的流水声不绝于耳。
看到了吗?清澈的丹江水奔流而来。
12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渠首开闸,欢腾的丹江水一路浪卷浪头、波连波尾尽情奔流。
郑州期盼着,用无数建设者的胆识智慧和辛苦付出期盼着,蜿蜒百里的河渠中,不但是哗哗的丹江流水声,更是无数激动不已的心跳声。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郑州段的建设在全省境内创造了六个之最。”郑州市南水北调办公室主任薛永卿说,这“六个之最”折射出郑州南水北调工程中征迁、移民、配套等多方面、多环节的急、难、险、重。
这“六个之最”分别是:输水隧洞最大、移民搬迁强度最大、跨渠建筑物最多、调蓄水库最多、井泵站数量最多、受益范围最大。
12月13日,记者来到郑州22号泵站施工现场,这里是全省南水北调配套工程最大泵站沉井,工程浩大。
“由于城市规划调整、方案批复晚、泵站沉井深、直径大、技术含量高、施工难度大等因素,配套工程22分水口门泵站沉井一度成为郑州市配套工程建设的难点、风险点。”现场工作人员回忆说,为确保按时间节点完成建设任务,郑州市南水北调办同22号泵站沉井施工单位一道,克难攻坚,改进施工工艺,大胆技术创新,先后采取喷锚支护、两沉三浇筑、钢刃角拼装、垫架支撑等方法,缩短了工序衔接时间,顺利完成井体下沉高度。
南水北调不仅是通水建设的简单工程,还涉及大批移民安置。
在郑州市中牟县北沟石井移民村记者看到,这里现代化高标准的奶牛棚里,来自新西兰和澳大利亚纯种奶牛正欢实地吃着草料,附近不远处生态牧草和高效无公害莲藕种植区里,也正生长着村民致富的希望……
2009年,省委省政府提出库区
移民要“四年任务,两年完成”的宏伟目标。两年内,全省要从淅川县搬迁南水北调移民16.2万人,其中郑州市要安置18735人,是除南阳之外安置任务最重的地市,时间之紧迫、任务之艰巨、责任之重大,在郑州发展史上较为罕见。
为让移民“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如同北沟石井移民村一样,郑州市将22个移民新村都选择在靠近城镇、交通主干道、工业区且经济发达、土地肥沃、集中连片的地方,而且派出驻移民村的工作队进行帮扶。如今,郑州丹江口库区移民村共建成各类蔬菜大棚217个、各类养殖大棚84个,发展农家饭店29家、专业养殖户115户,种植各类果树946亩,规模流转土地10808亩,完成招商引资近4亿元。丹江口移民在郑州安下了温暖的新家。
(河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