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革郑州市委集体提案为啥青睐绿博园?

07.03.2016  10:40

中国绿色时报3月5日讯   河南省郑州市“两会”期间,民革郑州市委涉及郑州绿博园的集体提案引起广泛关注,当地媒体将其列为“提案精选”予以展示。

这份提案到底说了些啥?

提案名为《关于依托绿博园资源优势,建设以河南省自然博物馆为龙头的综合性科普示范教育基地的建议》,由郑州市政协常委、民革郑州市委员会副主委、郑州市林业局副局长牛培玲执笔。

牛培玲在接受《中国绿色时报》记者采访时说,郑州绿博园自2010年开园以来,社会知名度不断提升,已成为增进当地人民福祉的重要载体和展示河南形象的靓丽名片。如果依托其资源优势,建设高标准的生态科普教育基地,不仅符合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满足当前国际社会对生态文明教育的要求,更是展现文化大省现代文明程度的重要标识。

事实上,就加强生态文明教育的问题,我国顶层设计已经提出。2015年出台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指出,要提高全民生态文明意识,创建一批教育基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生态文化的需求。《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要加强资源环境国情和生态价值观教育,培养公民环境意识。

目前,国内一线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等都建有综合性的生态科普教育基地,而作为文化大省,河南略显滞后。因此,牛培玲认为,依托郑州绿博园,建设以河南省自然博物馆为龙头的综合性科普示范教育基地势在必行。

牛培玲从7个方面阐释了其重要性和必要性:

建设河南自然博物馆,创建科普教育基地,符合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是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最好体现;符合国家科普基础设施发展规划,满足优化资源配置,增加科普基础设施建设的需要;符合河南从“文化大省”转向“文化强省”的战略,并丰富河南“博物馆文化游”的内涵;符合国家促进旅游业改革的需求,满足游客通过研学旅游教育子女的市场需求,引领河南旅游业创新发展;是填补河南缺乏综合性高层次生态科普基地空白的重要举措;是提升郑州品牌形象,成为传承人文历史的河南博物馆的有益补充;是探索同类型园林景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那么,郑州绿博园究竟有何过人之处呢?

记者在采访中获悉,郑州绿博园作为大型博览会展区,她不仅打破了同类展馆、展区从繁华到寂寥的“魔咒”,还针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不断强化自身功能,实现了由展会展览型向旅游经营型转变,由被动经营行为向主动经营行为转变,由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由粗放维持经营型向集约式高效经营型转变,成为河南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绿博园有关负责人介绍,园区占地2939亩,绿地面积160万平方米,有各类植物1530种,有森林、湿地等多种类型的生态系统,可实现生态科普的集中展示;作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其基础设施完善,旅游服务功能齐全,尤其是室内外场地、场馆的有效利用,可节约大量基础设施投资;其荟萃了近百处风格迥异的园林景观,文化底蕴深厚;其活动品牌丰富多样,年客流量超过100万人次,社会关注度高,可实现生态科普教育的价值最大化。

特别是今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十六,郑州绿博园举办的“首届中原大庙会暨中原灯会”接待游客达57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281%。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展演,不仅盘活了人气,带动了经济,更展示了林业发展成果,让广大市民获得了幸福感和归属感。

牛培玲认为,在郑州绿博园建设综合性生态科普教育基地,只需在原有展示功能的基础上,加入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生态科普教育知识即可,不需另立炉灶,符合国家提倡的节约集约利用资源的理念。

同时,牛培玲表示,若不在郑州绿博园建设科普示范教育基地而另外选址,将面临三大难题:大面积的场馆用地难以审批;投入资金巨大,势必对财政造成很大负担;在市区建室内大面积展馆不太现实,如选择郊区,则面临交通、人流量等一系列问题。

接受记者采访的业界学者普遍认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建设综合性生态科普示范教育基地,对树立生态思想、提升生态意识、普及生态知识、繁荣生态文化、弘扬生态道德、倡导生态行为有着重要战略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