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小伙给河南方言造字 能说就能写(图)

15.07.2015  16:12

释义:[动]哄骗,欺骗。

释义:1.[动]打,弄,干,属万能动词;2.批评,吵。

释义:[动]舔,吮吸。

释义:1.[动]向别人要东西;2.把东西给别人。

释义:1.[动]用筷子夹;2.像吃菜一样容易赚钱。

释义:[动]推,手抵物体向外或向前用力使物体移动。

释义:[形]傻,笨,二百五。

小武向记者展示自己造的方言字

□记者游晓鹏 实习生槐养浩 文图

核心提示|最近,在郑州经营一家咖啡店的80后小伙小武和他造的字火了。小武在闲暇时间为河南方言中一些很常用却“有音无形”的字设计了字形和例句,取名“中原官话正字卡”,做成图片发到了朋友圈里,原本只是好玩,结果几天之内阅读量就超过了10万。老乡们的点击热情也让小武兴奋之余有些迷茫:“这些字的作用仅限于博大家一乐,还是应该有什么归宿?”“方言字”为什么会火?它们有没有可能进入字典?记者也就这些问题采访了教育部和省社科院的文字专家。

[事件]小武造字当初只是为了“好玩

他duǐ了我一拳。

你别再quō我,再quō我我jué你。

你的旧手机不用了,xín给我吧!”……

虽说讲普通话的人越来越多,方言因为独特的魅力和文化惯性也一直被人们所常用,不过,诸如duǐ、quō、xín这些方言字,却是能读不能写。土生土长的郑州人小武很早就注意到了这种情况,他说,自己和朋友打字聊天时只能用同音的“错别字”来代替方言,一直觉得“如鲠在喉”。

小武是新闻系毕业,学过现代汉语和古汉语,逐渐萌生了造字的念头。去年秋天,店里适逢来了一位澳门大学中文系毕业的兼职员工小张,两人一拍即合,小武负责用电脑造字做图,小张负责“把关”,两人主要用形声、会意两种方法,陆续造出了duǐ、quō、xín等18个字。

比如duǐ,左边是提手旁,右边上面是“”,下面是“”,小武给出的释义是:打,弄,干,批评。quō则是言字旁加一个“”,释义为哄骗、欺骗。xín则是单人加“”,释义为把东西给别人。

今年6月22日,小武把这些图片取名“中原官话正字卡”,以“不认识这几个字,你还好意思说你是河南人吗”为题发到了朋友圈里,没想到老乡们纷纷点赞转发,阅读量很快就突破了10万,这些字卡也被30多个公众号悄悄转载,点击量都很高。

不过,很多网友并不知道这些是小武造的字,还以为字典里本来就有,纷纷“感谢”小武。这让当初只是为了“好玩”的小武也多了一些想法,“这些字的作用是仅限于博大家一乐,还是应该有什么归宿,我也很纳闷”。

[现象]“方言考试”热背后是母语情结

记者注意到,为方言造字的情况并不独存于郑州,2012年重庆等地就曝出当地热心人为方言造字的新闻。本月初,湖南卫视主持人汪涵宣布个人出资465万元,用5-10年时间搜集整理湖南方言,结果上交国家,也在网上引发关注。而趣味性十足的“武汉话四级测试”、“河南话八级考试”之类“方言考试”,近几年早已在网上流传,吸引大量网友“应试”并晒出成绩单。

在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古文字专家齐航福看来,方言造字以及方言考试火热于网络是有原因的,表面上是因为很强的娱乐性,其背后是母语文化根基的力量。“方言是存在于民间的最鲜活的语言材料,说出来就是乡音,寄托了一种小时候和老家的情感,会给大家一种共鸣,所以一定会引起关注。”齐航福说,近年来,不独是方言,汉字文化整体上其实一直在升温,汉字英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等电视节目的火热就是例子。

不过,方言字的情况相对复杂一些。齐航福表示,他在网上注意过小武的字卡,专门查字典做了对照,发现其中一部分字典里面本来就有,读音和意思也都一样,比如这套字卡里面的第一个字“”(用刀戳刺之意)。

齐航福认为,网上为方言造字的热心人,其初衷有的是为了给方言做某种形式的留存,有的只是为了好玩,虽然多少懂一些六书(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造字的规则,不过毕竟没有经过系统的语言学训练。“所以我个人认为,一方面这些方言字确实有存在的文化价值,另一方面,应该看到民间的热情,应由国家组织专门的力量去做统一规范和保留,否则可能会造成混乱。”齐航福说。

[专家]“吐槽”能进词典,“方言”难进字典

那么,姑且不论是由“个人造”还是“国家造”,这些方言字有没有可能进入字典呢?

记者查阅资料发现,目前,国内不少地方出版有方言字典,如《广州音字典》、《上海话大词典》、《无锡方言词典》等,不过,这些字典的功能主要是对照普通话与方言的读音,很少为方言收录专属的字形。而与之相对应的一种文化现象则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地有新的词汇,比如包括“吐槽”、“正能量”、“房奴”、“接地气”等在内的网络词汇不断进入常用词典,但字典里却极少有新面孔加入。

对此,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汉字与汉语拼音研究室副研究员何瑞受访时表示,目前,在方言字的书面使用上确实存在不便的问题,不过,词语的规范化与汉字的规范化并不是一个层级的问题,后者的难度要大得多,因为必须遵循经过时间沉淀、形成社会共识后才能进入通用规范字表的硬性要求,而多数方言字达到这一条件并不容易。

汉字的演进其实就是各种方言汇合而成的,古代最多时有几十万个字,不同地方有不同的字和读音,不过最终形成了一个只有几千字的统一的常用规范字表。”何瑞说,目前,国家层面对于通用的规范汉字,强调的是它们的流通性,但也没有忽视方言,也在将其作为语言资源来保存,加以合理利用。

据介绍,2006年,有关部委就启动了一项有关方言字的收集整理工作,目标是整理出一套比较全面的各地方言用语、用字系统。不过,这是一项庞杂的工程,因为确认一个地方的方言系统并非易事,以河南为例,小武的字卡可能豫北人看着很贴合,豫南比如信阳人用着就未必贴合。

那么,方言“能说不能写”的情况眼下有何办法应急呢?网友目前多采用拼音或同音字替代的做法,对此,何瑞表示没有太好的建议,相信大家会利用现有文字做到表情达意。

(注:本版方言字均为小武所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