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郑州将全城共饮丹江水 开启郑州用水新时代

22.12.2014  20:08

2015年春节前后,郑州全城将能共饮丹江水。丹江水,将开启郑州用水新时代。

【期待】 2015年郑州全城共饮丹江水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段的正式通水,标志着郑州进入一个全新的居民饮用水时代。

郑州自来水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宣传处处长贺春飚说,为了迎接丹江水的到来,这个日生产能力40万吨的刘湾水厂,已经等待了很久。

数据显示,郑州人均水资源只有178立方米,不足河南省的二分之一、全国的十分之一。严格来说,郑州是一个严重缺水城市,目前全市水源95%以上使用的是黄河水,一旦黄河断流或出现水质问题,郑州市的供水将面临危机

贺春飚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通水,从战略意义上来说,郑州将进入一个双水源的时代,用水安全会得到有效的保证。

按照规划,河南省南水北调工程通水后,省内的11个省辖市、34个县(市、区)的百姓都能喝上丹江水,2000多万人直接从中受益,其中郑州分配的水量是5.4亿立方米,是河南省水量分布最多的一个城市。

“2015年春节前后,郑州全城都将用上丹江水。”贺春飚说,春节前后,以黄河地表水为水源的柿园水厂和白庙水厂将置换成南水北调水,丹江水将逐步实现对郑州市的全覆盖。现在的东周水厂将逐步关停。

“这预示着,两个月后,郑州居民饮用水将告别黄河水时代。”贺春飚说。

【历史】郑州市民的用水“时代”

郑州居民饮用水“黄河时代”,是郑州人的一段从1971年到目前的用水记忆。

●苦井水:老郑州人难以忘怀的记忆

“解放初期,郑州市民饮用井水。”贺春飚说。

新中国成立前郑州市没有自来水,10多万人口的生活用水主要来源是40多眼浅层水井,市民都是用井绳、钩担、铁桶自取井水。有钱的大户人家、商铺和官府衙门都向推水车夫买水。推车卖水是当年比较繁荣的一种职业。

由于地理位置的关系,郑州的甜水井不多,仅在黄殿坑、唐子巷、南关、裕元里西口、杜岭村、一马路北口和二马路等处有甜水井,其余大部分都是苦水、咸水井。

●建水厂 郑州用上自来水

1954年柿园水厂投产,以贾鲁河为水源。

贺春飚说,为解决居民吃水困难的问题,郑州市政府于1951年9月开始筹建自来水厂,水源主要来自贾鲁河。

郑州市自来水总公司老一辈的一位供水工作人员说,他今年72岁,亲眼见证了郑州城市供水的发展变化。过去,郑州市自来水总公司的出厂水浊度指标是5度左右。那时每逢下暴雨或者水厂清洗沉淀池以后,总会闻到自来水有一股难闻的鱼腥味儿。

●“黄河水时代”

1971年,为了满足郑州市民生产生活需要,郑州市政府实施“引黄入郑”,选用黄河地表水为水源,黄河水养育了一代郑州人。

贺春飚说,时至今日,郑州从部分区域开始将以水质更为优良的丹江水为水源,郑州市城市供水品质得到了质的飞跃。

丹江水带给河南的水之变

河南南水北调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刘正才说,丹江水,给河南带来了水环境的变化和改善。

“南水”,将给郑州的水系发展带来新契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每年分配给郑州市5.4亿立方米的优质水源,其中建成区分到3亿立方米左右。这些水一方面大幅缓解了城市用水紧张局面;另一方面,节约下来的黄河水用水指标也将有一部分转换为生态用水,解决郑州市生态水系缺水的问题。

刘正才说,这对于郑州的生态水系发展是个重大的利好消息。生态水系建设,南水北调提供了“开源”契机,环城水循环利用工程则起到“节流”作用。

按照规划,到2016年,全市水面面积将达到9002.12万平方米;到2020年,全市水面面积将达到13972.6万平方米。

而南水北调在郑州境内129公里的“长渠”,本身就是一道清澈“水景”。

刘正才说,河南缺水是因为超采地下水的历史原因,地下形成了巨大的漏斗区。 漏斗区内,含水层水量小,地下水应急作用难以发挥,同时还可能造成地面沉降,引发环境地质灾害。

目前,南水北调水,将我省的回补漏斗区提上了日程。他介绍,自来水使用“南水”,置换下来的黄河水中将有一部分用于地下水的回补。初步计划,利用三年时间,引黄河水,每年向地下回灌1000万立方米的水。

丹江水的“郑州之旅”

丹江水经分水口离开干渠,流入干渠旁水泵,经过泵加压后→朝水厂方向流入输水管道或流入调蓄水库→从新郑市观音寺南曹庄流入郑州境内先抵达19号分水口门,进入新郑水厂。在航空港区,经20号分水口门分出,输往航空港区水厂。

→进入郑州市区后,经21号分水口输往刘湾水厂,富裕水可分至尖岗水库

→在23号分水口,加压后输入柿园水厂

→流入荥阳,经24号分水口,进入荥阳水厂

→在上街区经24-1号分水口门,进入上街水厂

》新闻热线:0371-65901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