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姑娘只身一人在北京工作 最怕接到父母电话

20.11.2015  11:55

  □记者 刘瑶 贺笑天 实习生 王堃

  核心提示|明天是“世界问候日”,你知道吗?又有多久没有给家人、朋友拨个电话或发条信息问声好了?尽管老派问候习惯不似从前,网络却延展了新的问候空间,面对亲朋好友,是登门拜访、书信传情,还是发个表情点个赞?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你愿意发自肺腑问候你的亲朋吗?

   【问候·变化】社交网络时代,问候常常“被表情

  11月13日晚巴黎恐怖袭击,让不少身在法国的中国人都经历了来自国内的“问候轰炸”,在巴黎留学的郑州姑娘小桂就是其中之一。“我离事发地点很远,平时也不怎么去那里,我的微信都快被挤爆了,全是问候,几乎都是‘你没事吧’。”在社交网络时代,若不是遭遇这样的突发事件,更多的问候已被简单又丰富的表情符号所代替。

   近日,《牛津词典》公布了2015年年度

  词汇:居然是一个emoji(意为“绘文字”)表情——喜极而泣的脸。据了解,将年度词汇颁给一个表情符号,在《牛津词典》的出版方牛津大学出版社评选年度词汇的历史上,尚属首次。数据显示,这款表情符号流行速

  度确实惊人,在英国其使用率由2014年的4%上升至现在的20%。其实这款表情中国网友也不陌生,常被用来表示笑出眼泪或哭笑不得的心情。

   【问候·故事】

   传统范:最喜欢面对面的问候

  50多年前在大杂院居住的日子,是郑州市民郑丽最怀念的时光。“那会儿,邻里间关系特别融洽,亲得就像一家人。”郑丽回忆说,开门就能见到邻居,大家都主动打招呼,小辈见了长辈,也会有礼貌地喊上一声叔伯姨婶。

  自从郑丽一家搬进楼房后,这种上门问好的方式仿佛一夜间就消失了。“都是关上门过日子,在电梯里碰个面,只会觉得眼熟,简单打个招呼,敷衍了事。”郑丽无奈地说。

  与郑丽一样,同是生在上世纪50年代末的杨华刚退休不久,爱人病逝子女忙,孤单的她总想找人聊天。“可是跟邻居不咋熟,连招呼都很少打。”杨华只好用手机来

  代替面对面的问候。早晨她总会习惯性地在同学群里发一个“早晨好”或“笑脸”表情,通常很快会收到回应,“群里每天都可热闹,或许这也是一种打发寂寞的问候方式吧!

   敷衍帮:问候变成任务让人吃不消

  郑州姑娘肖晓,只身一人在北京工作,现在她最怕的,就是接到父母的电话。“他们催着我找对象,要不就是聊前途。”肖晓说,她也想成家,但找对象这事急不得,爸妈要求她,每周末必须汇报“战果”,“坚持几周后,我就崩溃了,像是在强迫自己完成任务一样。

  最近,80后读者奕峰,也因为一件他认为不大的事,与媳妇“大干”了一场。“我经常坐飞机出差,媳妇总唠叨让落地第一时间给她报平安,这也没错,但总得等我

  闲下来吧?”奕峰说,下了飞机,就得赶往开会地点,在路上给她打电话,她都会抱怨,“我知道媳妇也是好意,但逼得太紧,让我觉得是种负担。

  而奕峰的爱人玮帆认为,只要家人坐飞机,她就一直揪心,“报平安是一种最重要的问候,接到电话才能安心,必须第一时间做”。

   怀旧派:纸和笔的问候最有温度

  心情起伏时,80后读者文文会给同在郑州的男友或在美国的闺蜜写信,她自称为“很‘作’的问候”。文文记得,她第一次到邮局买信封邮票就闹了笑话,“我进去一看,队排那么老长,心里还纳闷呢,以为这年头还有这么多人写信。结果费老鼻子劲儿,排了半天队才发现,人家都是来交违章罚款的”。

  其实她的信里也没什么特别内容,多数是流水账似的心情日记,不过却总能收获对方的“强烈好评”。“闺蜜说每次看我的信都会哭,感觉我就在身边,男友也喜欢用这种方式了解我生活的细节,在我看来这就是最有温度的问候,拿笔写出的心情,最真实,冰冷的电子方式根本表达不了。”文文说。

   表情控:用符号问候有时会“表错情

  90后大学生聂江活跃在微信上,最爱用表情代替文字,“每天都在用微信、QQ发送表情,已经成为我对熟人的问候方式了。”在聂江看来,用表情图片聊天不仅省了

  打字的事儿,还表达了文字之外的“脑补”内容,既能缓解聊天的尴尬,又能巧妙应对自己没法回答的问题,“关系好的发个害羞笑脸,应付一下的就点个‘赞’拉倒”,堪称网络聊天“万金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