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女孩遭大叔疯狂示爱3年 称不知道如何解决(图)

03.06.2016  15:55
近年来,社交网站渐渐成为个人信息泄露的“温床”。 - 新浪河南
来源: n.sinaimg.cn
近年来,社交网站渐渐成为个人信息泄露的“温床”。

  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 贺笑天 刘瑶 文 赵龙翱 摄影

  随着科技不断发展,微信、陌陌等已经成为人们交流的重要平台。不过稍不留神,这些平台就会泄露你的信息。近日,一位网友称,自己不仅在网络中受到骚扰,而且还被线下跟踪的文章迅速成为关注热点。近年来,社交网站渐渐成为个人信息泄露的“温床”,我们该如何保护自己?

   网友遭遇

   爱玩社交软件,姑娘被男子骚扰

  近日,一篇网文迅速引起网友的关注。一位自称小美(化名)的网友这样写道:2013年她接触一款社交APP,从此就被一位男性骚扰,一开始对方是言语表达露骨的暧昧信息,表示希望和她在一起,小美其间曾试图与对方交流,告诉对方自己不可能跟他在一起,可对方并没有停止。由于小美平时就喜欢使用社交平台展示生活,不小心透露过学校以及个人信息,没想到,对方竟按图索骥找上门来了。

  而让小美意外的是,她发现自己并不是唯一被骚扰的人。一个小美认识的姑娘也被对方骚扰长达三年。文末小美称不知道如何解决。

  记者试图联系小美,但对方拒绝接受采访。

  网友们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几乎所有人都对小美的遭遇表示了震惊、同情和支持,还有不少人给她支招儿,建议她报警、换个生活环境……可令人吃惊的是,留言里有好几条是声称自己也遭遇过类似骚扰的。

  网友A:我也是这种变态的受害者,虽然完全没有这么严重也没有这么影响正常生活,但是已经带给我很深的阴影。

  网友B:博主,我是高二遇到的变态,连着发了三年的短信,一直到我大学。现在我换了电话和QQ号,新的电话号码都不敢和别人说,现在他好像复读要高考了,我好怕他知道我在哪个学校考到我们学校。

   线上调查

   大部分网友遭遇过“网络骚扰

  既然网友遭遇“网络骚扰”的情况不是个例,一旦被骚扰,大家都会怎样做呢?昨天上午,大河客户端发起一个线上小调查,共有近200名网友参与,71.3%的网友称遭遇过“网络骚扰”。

   案例分析

   以下行为易泄露个人信息

   从朋友圈,能拼出孩子的基本资料

  那么,社交平台晒生活,风险到底有多大?大河报记者做了一个简单的试验。

  昨天傍晚,记者在一家幼儿园门口随机询问了15位家长,几乎所有受访者均表示,经常在朋友圈“”自家娃的照片,有的还会顺带发布位置信息。

  那么,通过微信和微博上发布的信息,真的能拼凑出孩子的基本资料吗?昨天,大河报记者在微信好友中,随意挑选了一位年轻的妈妈,认真浏览她发布的朋友圈信息后,记者推算出了以下信息:她是一位10岁女孩的母亲,其女小名叫娇娇,长相清秀性格比较内向,在金水区某小学读四年级,平时由姥姥负责接送,其爱人在河南一二线城市工作,只有周末回家。同时,根据这位妈妈发布的定位信息,可轻而易举推算出他们家住在农业路上的某个小区。如果对该小区的布局再仔细研究下,通过她在家中拍摄的窗外风景照片,基本可以精确到具体的门牌号。

  一位朋友告诉记者,两年前,他曾帮哥们儿追过一个姑娘,为了了解姑娘的为人、研究过她的微博,简直比个人简历还详细,姑娘的毕业院校、兴趣爱好、生活规律等要啥有啥,“很不安全。

   各种票据“”前要遮码

  今年2月份,一篇名为《朋友圈晒票易泄露隐私》的文章蹿红网络,这让不少爱平时“”票据的小伙伴捏了一把冷汗。文章说:朋友圈晒火车票、飞机票时注意保护票面上的条形码或者二维码,因为这很可能成为泄露个人信息的途径,一旦黑客找到办法破译条形码或二维码,个人信息将被不法分子所利用。

  昨天,记者分别致电铁路客户服务中心和一家航空公司的客服,工作人员均证实火车票上的二维码和登记牌上的二维码和条形码上会包含旅客个人的身份信息,不过上述条码均是受到保护的,必须借助专业扫描设备才能识别,火车票上的二维码主要是为了实名制验证,机票上的也一样,供登机时扫描确认身份使用。至于这些信息是否会被不法分子利用,航空公司的客服工作人员表示,现在科技发达,有没有窃取个人信息的新手段,这个真不好说。

  所以,为了安全起见,还是小心为妙,就算“”票也不要忘记“”码。

   位置和明显建筑物都不要“

  几年前,演员王珞丹曾在微博上晒过两张窗外风景,就有网友根据照片并结合她之前发过的微博,使用GoogleEarth和简单的地理常识,在40分钟之内,就成功推断出王珞丹的家庭住址。在此提醒,不要在社交网站上晒背景有明显建筑物的照片,很容易被人借以进行搜索。

  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拍一路美景,再发个朋友圈“炫耀”一番,有时还会配上定位信息,不少年轻人都爱这么玩。设想一下,若在出发前和到达目的地之后,分别发布一张全家福,不法分子根据照片完全可以算出你和家之间的距离,推算出最佳作案时机。

   参与投票、玩在线测试也要多个心眼

  例如一款“测测你的心理年龄”的小游戏,在测试时会被要求输入名字、手机号等信息,用户输入的这些信息都会被存入后台,一旦后台信息被盗取将不堪设想。另外,微信上还有抢流量、砍价送礼品等活动,看似操作简单又能让你得到“实惠”的小游戏,也有可能会把个人信息泄露出去。网络投票也一样,同样不可避免会泄露信息,存在安全隐患。

   防止隐私泄露手机设置有窍门

   相比高成本的法律防范点点手机更有效

   【律师说法】

  从网络骚扰到现实生活中的跟踪骚扰,只是一线之隔。

  河南春屹律师事务所主任张少春分析认为,如果有网民在网络或现实中进行各种形式的骚扰,包括但不限于微信、短信、电话等,以及进行跟踪、围追堵截等,上述行为均涉嫌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公民有权报警以维护自身安全。对于公安机关来说,在接警后,有权对违法人员进行批评教育、训诫,或者罚款、行政拘留等处罚措施。其实网络骚扰跟现实骚扰一样,有《治安管理处罚法》可依。

  张少春律师介绍,国外对于现实跟踪骚扰等立法更加完善明确,其中就包括了单独下发“禁止令”。但目前我国尚未有类似法律规定,司法实践中只有被认定犯罪人员才有可能下发“禁止令”,是作为一种缓刑人员的“限制”,是辅助性的。这里可以借鉴国外的做法。

  他还建议,如今网络信息化时代,任何公民均应当有保护个人隐私和不侵犯他人隐私权的良好习惯,并且尽量不要将涉及家庭住址、身份证号等具体信息在网络上随意发布,以免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

   【国外借鉴】

  针对跟踪行为,美国的各种机构曾做过大量调查研究。

  记者登录美国“跟踪行为资源中心”网站发现,根据2014年的一份数据显示,每年美国遭受跟踪的人数高达750万,15%的女性和6%的男性是跟踪行为的受害者。跟踪狂常用的手段为,违背其意愿接近或出现在受害者面前、打电话发信息、保持一定距离监视或尾随受害者,使用录音设备、相机或定位系统。

  美国有一半的受害者向警察局报告了他们被跟踪,有四分之一的女性受害者得到了控制其跟踪者的加害保护令。在加害保护令被违反的情况下,约有四分之一的受害者选择了起诉。在起诉案件中,大多数跟踪者最终被判有罪,一半以上罪犯身陷囹圄。

  50个州、哥伦比亚特区及联邦政府将跟踪行为视为刑事犯罪。不到三分之一的州将初犯跟踪列为重罪。过半的州将二次及以上的跟踪行为视为重罪。

   【深层影响】

  昨天,记者浏览相关新闻时发现,绝大多数网友对小美的遭遇都抱以极大的同情,可仍有极少数声音,将网络骚扰甚至是现实跟踪,轻描淡写,甚至表述为“不过是人家喜欢你”。然而即便骚扰停止,对受害者的情绪影响和社会影响依然会在事件发生后持续很长时间,甚至造成难以消除的心理损伤。

  2002年美国的一份调查显示,46%的跟踪受害人承受着对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的恐惧。29%的跟踪受害人害怕跟踪行为永不停止。约三分之一的受害者因为在被跟踪阶段所造成的情绪和社会损伤而寻求心理治疗。几乎所有的受害人都饱受焦虑、失眠、社交障碍,比正常人群严重多的沮丧情绪。

   【保护技巧】

   1.使用微信,这些功能要关闭

  微信上“附近的人”可定位出你所在的位置,如非必要尽量不要开启,关闭方法是“微信—设置—通用—功能—附近的人”,选择“清空并停用”;

  进入微信“隐私”选项中点击关闭“允许陌生人查看十张照片”;

  关闭“通过QQ好友搜索到我”和“可通过手机号搜索到我”功能,关闭方式也是进入微信“隐私”选项里进行设置。

   2.使用苹果手机,请关闭“常去地点

  苹果手机的系统中,有“常去地点”功能,你经常去的位置,都会在地图上显示,所以建议关闭该功能。方法:点击“设置—隐私—定位服务—系统服务—常去地点”,关闭即可。

   3.不添加陌生人,定期检查通讯录

  尽量不加陌生人,不随便添加好友,定期检查通讯录,删除自己并不信任的陌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