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大学小女生画漫画展现考古世界 萌翻网友

11.11.2014  10:20

记者白周峰通讯员陈耀光摄影

李子一作品节选

  核心提示|小学时,我以为考古是古墓寻宝;初中时,我以为考古是大战僵尸;高中时,我以为考古是鉴宝……考古到底是干啥?来自郑州大学2011级的考古系同学李子一走红网络,这个“考古圈里画画的,漫画圈里挖墓的”在微博上连载了漫画世界中的考古学生的各种酸甜苦辣,糗事趣事,用画笔给大家普及了“考古课”,带来了一个妙趣横生的考古世界。

  □记者刘瑶

   为何画考古?给考古门外汉们普及常识,顺便吐槽

  昨天,微博上不少网友都在转发来自“@郑州大学官庄考古队”的一组“萌呆了”的漫画,用轻松幽默、浅显易懂的语言和可爱的画风,讲述让不少人觉得陌生又新奇的考古系学生的日常生活,获得一致点赞。更有网友评论:“看完长了好多知识,也了解了考古人的生活和理想。希望妹子不要弃博啊,很喜欢你的性格,考古基地真的很艰苦你却这么开朗。”还有读者感慨:“原来考古还真不是挖恐龙啊。

   现在问题来了,当幻想中的考古遇到现实,会是什么样呢?

  昨天下午,大河报记者联系上“考古漫画”的作者、郑州大学考古系2011级的学生李子一。

  李子一说,自己虽然没有经过专业的美术训练,但从小喜欢漫画,买日本的漫画书看,看完跟着模仿。去年9月到今年1月,她所在的班级在荥阳官庄遗址进行了田野实习。这段有趣的经历给了这个爱观察的孩子启发,她决定用自己感兴趣的方式把考古的点滴趣事记录下来。于是今年3月起,李子一开始在微博上连载自己的漫画版考古日记。

  这就有了从今年3月开始在微博里隆重推出的“回忆系列”,比如“大半夜的捉老鼠”、“人骨课上玩骨头”,画的都是日常的点滴趣事。不过很快,李子一就发现素材不够了,一位相熟的北大老师提示了她:“来个公共考古系列咋样?

  “就是给其他专业的考古门外汉们普及考古常识,顺便吐吐槽。”李子一说,“比如我们回家被七大姑八大姨问得最多的不是‘有对象没’,而是‘你给我瞅瞅这个碗是哪个朝代的’、‘你们是不是天天挖墓去啊’,无可奈何。”而最实用无私的当数“田野实习新手指南”,是李子一专门画给还没有实习经验的师弟师妹们的。

   因何学考古

  被《盗墓笔记》“”来的

  现在,李子一的考古漫画已经引来了圈内外的一致关注,“以前一组漫画点击量也就四五十,现在翻好几倍了。还有社科院的网站也在推送我的漫画。”李子一说,下一步,她不排除把自己的原创作品出版成书。

  突如其来的“出名”让李子一觉得有点意外。“我今天光

  接电话了,雅思作文还没写完呢。”这个爽朗外向的姑娘是郑州本地人,她笑说自己学考古也是误打误撞。“我数学不好,不想学,报志愿的时候我就想所有跟数学沾边的一律不报,这不就剩考古有点意思了。”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李子一边笑边说,“还是被《盗墓笔记》和《鬼吹灯》给‘坑’来的。

  如何学考古?能挖会分析,能画会拍照,外加能喝酒

  真的踏进门学了这专业,李子一才发现,考古跟她的想象差别很大,“小学时,我以为考古是古墓寻宝;初中时,我以为考古是大战僵尸;高中时,我以为考古是鉴宝,现在我懂了,考古远没有那么简单,它需要文科理科工科的全面知识。”为此,李子一还专门画了一组以她的学期论文《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在考古中的应用》为原型的漫画,提醒学弟学妹们学好化学知识对考古有多么重要。此外,学考古的人还得具备多种李子一意料之外的素质,“你得体力

  好,要能挖,会分析,会画图,懂拍照,这都不算啥,最要紧的,下工地跟农民打交道,你还得能喝酒!”

  而这一切都没有难倒李子一。这个瘦弱的小女生今年暑假就曾独自一人去喀麦隆做志愿者,花了两个月时间教当地小孩子学中英文。现在她一边忙毕业论文一边准备雅思考试,打算去英国或加拿大读研,继续学习考古,“大家都觉得好像外国没有那么多古迹,其实在技术方面他们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我去把有用的知识都搬回来!

   相关

  李子一和她的考古笔记

  □记者王灿实习生赵艺

  她笔下的考古世界

  作为郑州大学考古系学生,李子一笔下的人物是个以自己为蓝本创造的叫阿叁的卡通狐狸形象。漫画内容主要有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考古日记”,“也算是对实习生活的一个纪念”。第二部分是针对普通公众普及考古知识的,“告诉大家考古是个什么样的职业……

  第三部分是画给大一大二的考古专业学生看的,用非常有趣的笔法展示了考古专业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是什么样的。

  考古是不是挖恐龙?是不是挖墓?考古的时候能不能“”回来一些东西?这些都是大家经常遇到的疑问。

  她眼中的考古世界

  “考古不只是挖墓,挖遗址,包括很多内容,比如田野调查、室内整理、文物修复等。”李子一说,田野考古很辛苦,在室外一待就是10小时,零下15℃的野外,穿两双袜子、4条裤子还会觉得冷,大家都穿得“土肥圆”。

  考古,还是个体力活,要挖土,要往外运。

  “考古实习时,吃住在农家,两个星期才能洗一次澡,铁锨耙子用得比笔熟练,在三四米的深坑之间飞檐走壁,没日没夜赶资料……”在李子一看来,考古很辛苦,不过也带给她很多乐趣——“比如说,通过一块人骨,可以判断出他的性别、年龄、身体状态等。

(大河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