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大学办学92周年暨合校20年征文选登:为建高水平的河南工科而毕生奋斗

08.08.2020  20:40
                          为建高水平的河南工科而毕生奋斗
                                蒋水心

  1951年暑期,我于北平清华大学毕业,在故宫听了朱德总司令的动员报告。他号召同学们毕业后到祖国建设最需要的地方——到东北去。我当时听了非常激动,回到学校就积极报名。
  同年8月,北平市各高校毕业生数千人在东北人民政府人事部部长安子文带领下乘专列火车到达沈阳,几天后,我们清华和北平其他高校的同学共20多人被分配到大连工学院任教。在那里,我度过了人生中十分重要的八年时光。
  1959年3-4月,学校通告,经中央批准,教育部和辽宁省商量决定,由大连工学院派出配套教师支持河南郑州大学建设工科(水利系和机械系),并号召大家报名。经报名审查,我和戴忠信等人被批准4月上旬先期赴河南作准备。

  郑工创业,扎根河南(1959-1966年)
  1959年4月5日,我和戴忠信、陈汝治、庄鹏、刘子榕、张其威等数十位水利系的教师和机械系的教师先期赴河南进行筹备,其余教师和家属7月后再分批去河南。
  当时,郑大工科由贾明远同志负责,设水利、机械、土木、电机和化工等五系。水利系由戴忠信教授任主任。我任系主任助理,后任系副主任,辛固同志任书记。在水利系设河川枢纽及水电站水工建筑专业,并面向河南招生,学制五年,当年暑期就已招收新生入学。学校在现郑大南校区化学楼一层安排了两间办公室,那时候的我们就从那两间办公室里,从零开始。为了了解河南的水利建设情况,我们先后考察访问了河南省水利厅及其水科所、水利学校,黄河水利委员会及其水科所、设计院,河南省建筑材料研究所和三门峡水利工程。我们还派教师参观考察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和水利部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的有关实验室。在了解上述情况后,结合学校实际,分别进行了制定五年教学计划、组织课程及相应教师的培训、实验室建设及设备购置等工作。经过认真准备,1959年秋季,一年级新生63人按期入学。暑假期间,上级分来几位应届本科生、省水利学校毕业生和几名工作人员。1960-1961年,上级又分来几名留学归国人员,我们还从水利部门调入几位有经验的工程师。水利系的教师队伍得到进一步加强。
  工科的建设经历了多次变化。1963年2-3月工科从(原郑大)分割,与河南省水利学校、河南省建工学校、河南省电力学校合并成立河南工学院,水利系搬到省水利学校(现河南省骨科医院)。历经数月,河南工学院撤销,工科各系又回到郑大。同年,经中央批准,工科独立成立的郑州工学院归中央化学工业部领导,于北郊文化路(原郑州师专校址)定址。文革中又归河南,文革后又回到化工部。
  工科的建设是从零开始的。没有名气、没有大师、缺少经费,学校体制又几经变化,我们面临着一系列的难题。老师们提出要艰苦创业、自力更生,发扬河南人吃苦务实的精神来建设工科,用钉子精神和板凳功夫对待学习和工作中的困难,这成为我们水利系全体师生的共识。
  1959年秋天,新生如期入学,每一位老师都认真备课,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同时对学生亦严格要求,加强辅导,不让任何一位学生掉队。对新来的教师,按照他们的工作方向选派他们到国内名校、设计院、科研所、水利工地参观、实习和进修。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按计划多次到黄河花园口水利枢纽,洛阳陆浑水库、故县水库、鲁山昭平台水库等水利工地实习、参加劳动和设计,还多次参加由省科协组织的省内水利工程现场调查。在这些活动中,老师和同学们的现场表现和最后调研成果获得河南省科技和水利界的好评,这些同学毕业后也都成为我省各级水利部门主要领导和技术骨干。我们就这样在河南扎下了根。
  “文革”动乱,开门办学(1966-1977年)
  经过1966-1969年“文革”初期的大动乱后,中央提出开展“教育革命”并实行开门办学。水利系先后派出教育革命小分队,赴灵宝窄口水库和信阳光山泼河水库参加劳动和设计。1970年秋季,受灵宝县革命委员会委托,郑工革委会决定在窄口水库工地举办水工教育革命试点班,学员由灵宝县从工地有一定文化的青年民工中推荐,为期一年,学习大学的基础知识和水利工程的专业技术。学校为此派出以水利系为主以及土建、基础和教育部门的教师共20余人,由我负责组织具体教学工作。工地条件十分艰苦,住的是原猪棚清理后的泥草房,吃的是粗粮淡饭。每个教师都要亲自调查研究、收集资料、编写讲义、刻蜡板、油印、装订、讲课和课后辅导,一切个人包干负责到底。教师认真负责,学员刻苦学习,这批学员后来也都成为当地水利部门和其他部门的骨干。
  1971-1972年,中央提出“复课闹革命”,学校开始招收工农兵大学生,我在系革委会领导下负责教学的具体组织工作。为了编写教材收集资料,我和有关教师先后赴:南阳邓县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陶岔进水闸、湖北丹江口水库、信阳出山店、商城鲶鱼山水库、确山薄山水库、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江苏江都长江抽水站、无锡浙江多处轻型钢筋混凝土结构水利工地,结合我国实际,编写了多种教材。
  1974年应嵩县革委会的邀请,我和几位教师参加嵩县栗子坪水电站的设计和施工指导,为时半年多,电站胜利建成投入运行,为当地带来电力和光明,受到县、地区和省的肯定和表扬。随后,省水利局决定,委托我们在嵩县举办为期半年的全省水电培训班,为河南省有水电资源的数十个山区县培养了数十名水电技术干部。1975-1976年我们又应栾川县邀请,参加伊河大青沟水电站的设计。在县水利局组织下,考察了国内同一类型的河北平山水电站,云南昆明郊区石龙坝水电站(这是我国国内近代建成的第一座水电站)和广东流溪河水电站。电站建成运行后,栾川县领导给予高度评价。这些水电站经过设备更新,现在仍在安全运行发挥效益。
  1972年以后,中央水利部在全国恢复了对水利院校的指导,我先后应邀参加了:北京全国水利工程管理工作会议、武汉全国高校农田水利工程专业研讨会、江苏瓜州全国高校水利院系负责人会议、郑州全国水文计算研究会、湖南湘潭全国水能计算研讨会等。文革期间水利系的水利实验室坚持工作、对外开放,完成了省内外数十项水工模型实验任务,并取得较好的研究成果。当时在浮体闸的设计、应用和实验研究方面,河南水利部门和郑州工学院水利系因处于全国领先地位而受到水利部的重视,在郑州共同主持召开过全国性的研讨会。1972-1973年,水利系水工结构光弹模型试验和水工钢筋混凝土结构试验先后参加了多项全国性课题研究并取得显著成果(80年代,这两项研究均获国家科技进步奖)。
  综上所述,在1959-1966年单一面向河南的创业期,经过全体师生的艰苦努力,郑州工学院水利系在河南本土扎下根,70年代由于国内形势的变化和我们在各方面取得的成果,郑州工学院水利系开始进入全国高校水利系统行列。
  改革开放,黄金十五年(1977-1993年)
  “文革”结束后,我正式恢复工作。1978年中央拨乱反正,平反昭雪,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和全国高校恢复统一高考等一系列重大决策。学校进入恢复发展新时期。河南省任命我为郑州工学院水利系系主任。郑州工学院又回归中央化工部领导。恢复高考后,1977、1978、1979、1980、1981级等学生相继入学,师生们以极大的激情迎接虽生疏却渴望已久的教和学的到来,决心要把过去丢失的时间补偿回来,水利系的教学工作取得突出成绩:
  在全院历年数学、外语等公共课统考中名列前茅,少数班级集体和个人取得全院第一名(水利系的录取分数低于其他各系);连续几届应届毕业生,报考国内名校研究生的比例和被录取的比例均名列全院第一;1979年水利系在全院第一个招收硕士研究生,1984年第一个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1983年水利系在全院第一个邀请丹麦专家来校进行学术交流;1981年以来,水利系的三位教师连续多年(1981-1992年)被水利部(水电部)聘为全国高校水利水电类专业教材编审和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我与清华大学合作共同编写全国水利类统一教材”水利工程经济“,水电出版社于1985、1997、2005年出版。
  1978年全国科技大会召开,科学的春天来了。学校提出在搞好教学的同时,要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工作。1978年以后,我当时年已五十,除搞好系行政和任课教学工作外,亦以一定精力进入科研领域。根据国内水利学术方面的情况,我选择从国外引入、国内尚处于空白状态的“水利工程经济” 作为初始课题。1981-1983年我在国内高校中较早编写了“水利水电技术经济”讲义,并在1982年为1978级学生开设了专题讲座。我校是当时国内水利类专业最早开设同类课程院校之一。我的讲义经过几年不断的充实、完善,后被选进全国统一教材“水利工程经济”中。1985年我被水利部邀请参加“中国水利百科全书”(水利经济卷)的编写工作,这本书已由水电出版社于1990、2004年出版。1981-1990年我七度参加全国性水利经济年会和学术会议,当选全国水利经济研究会理事和河南省水利经济研究分会主任,并应邀在全国和部分省市举办培训班和讲座。
  1979-1983年,为解决边远山区缺电和砍伐山林取火影响生态问题,水电部提出大力发展小水电、以电代柴的倡议,并在全国山区农村选择100个县,建设以发展小水电为主的农村电气化县,全面提升山区县域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我将水利经济的理论和方法,适时地与农村水电建设相结合,系统地提出了农村水电建设项目综合经济评价的理论、方法、计算公式、评价标准和若干参数,这引起农村水电界的重视。我先后参加了2次国际性、30次全国性、10次省级农村水电年会和多个县电气化规划、设计和评审会,公开发表论文多篇。我参与了我省第一批唯一的电气化试点县(卢氏)的规划、评审和推荐(1983年),以后又参与河南省第二批5个电气化县规划的评审。1984年获水电部首批科学基金资助,应水电出版社之约,出版了第一本专著“小型水电站综合经济评价”(1990年)。应水电部农电司邀请共同编写“小水电建设项目经济评价规程”(SL16-92)(SL72-94)(SL-16-95)分别于1992、1994、1995年出版,成为1983年以来指导全国农村水电建设的重要文件。应水利部、联合国杭州小水电中心和有关省市的邀请,我参加和举办了多次培训班和讲座:国际性1次、全国性6次、省级6次、县级16次,遍及全国26省区。多次担任中国农村电气化学会理事、杭州小水电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河南省水利学会小水电分会主任。多次得到部、省水电部门的奖励。1993年被评为全国农村电气化县建设先进工作者。
  1983年郑州工学院中层干部换届,我卸任系主任回水电教研室(1984年经化工部批准兼任郑州工学院院工会主席)。1985-1991年我招收“水利经济和水资源利用”方向的研究生,并承担本科生的部分教学任务,相应参与了黄河流域若干重大项目的研究并取得了可喜成果。研究生毕业后5人又取得博士学位,分别在北、上、广和河南工作,均有较大成就。期间先后参观考察了黄河上游刘家峡水电站、青铜峡水电站,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和葛洲坝水利枢纽,河北潘家口水库抽水蓄能电站。
  1993年我年满65岁,光荣退休。回顾这15年,是国家改革开放的前期,我乘改革开放的东风,在行政、教学、科研和社会活动等多方面都取得显著成就,共出版专著9部、发表论文60余篇、得部省级奖励40多项,1992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这是我一生中的黄金十五年。
  1983年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水利系进入转型升级期,由单一学科、单一层次、单一教学向多学科、多层次、教学科研型发展。1996年郑州工学院改名郑州工业大学,2000年与郑州大学、河南医科大学合并成立新的郑州大学,水利系改名水利与环境学院。在学校党委领导和后任几届主任(院长)及全系师生共同努力下,水环学院取得跨越式发展,获得水利工程一级博士学位授予权(郑大第一个)和多个硕士学位授予权,2015年王复明教授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17年郑州大学入选国家世界一流高校建设序列,水环学院进入一个新的更高层次的阶段。
  颐养天年 退而不休(1993年至今)
  1993年退休后,由于原有工作尚未全部完成,我受水利系返聘2年继续完成研究生的指导工作。1995年后,仍力所能及地从事一定的生产、研究和社会活动。完成专著修订后再版8部次、发表论文和报告17篇,多次参加科研成果鉴定和工程项目投标评审。参加校内、党内和校友间的活动,对水环学院的发展提出建议和意见,关心郑州大学“双一流”的建设,2017年还被郑州大学评为优秀共产党员。我多次参加学校离退办组织的旅游活动,我自己亦组织了多项丰富多彩的活动。
  2007年,我年满八十。当年10月,我原来指导的研究生和在河南水利系统工作的老校友为我举办生日庆祝活动。这是我经历过的第一次正式生日,虽然参加的人不多,但我很激动,至今难忘。2012年,我的两个儿子为我庆祝85岁生日并邀请已毕业的研究生、河南水利系统和其他部门工作的校友、水环学院的领导参加了活动。他们做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对我多年来在水利系的工作给予高度评价。2016年我将年满九十(虚),水环学院为我开了一个小型座谈会,孩子们设了家宴,此时我老伴已生病住院,我坚持参加了活动。这些活动对加强校友之间和校友与学校之间的联系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2009年,郑州工学院水利系(郑州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成立五十周年,水利系举行了隆重的庆祝大会。郑州大学校领导、校内各部门代表、大连理工大学代表、河南省有关业务部门的代表、历届校友代表共500-600人参加。我在会上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学院专门编写了“郑州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院志”、“郑州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科研成果汇编”、“郑州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校友通讯录”。          
  今年,郑州大学迎来办学92周年暨合校20周年。回忆过去,郑州大学的水利学科从零开始。当年,我们一批人听从党的号召来到河南,最初只是希望按照大连工学院的标准建设河南工科。从最早只招河南的学生、毕业后只在河南工作、只搞河南的工程,一步一步走到今天,很多是出乎意料的。没有想到,还能培养出院士;没有想到,今天能桃李满天下,北上广深大都市有很多校友,很多毕业生在国家级、省部级平台上工作。没有想到,郑州大学的水利学科能够冲击A类学科……
  如今,新的郑州大学在河南省委、省政府的关怀和支持下,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新阶段。我虽已耄耋之年,难以亲身参与这一伟大工程,但我所经历的郑大岁月让我的心和全校师生紧紧系在一起,始终牵挂着学校发展建设。衷心祝愿我们的世界一流大学梦早日实现!

  作者简介:蒋水心,江苏宜兴人,1927年11月生。1951年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本科毕业。先后在大连工学院、郑州大学(1959-1963,2000-至今)、郑州工学院及郑州工业大学(1963-2000)任职。曾任郑州工学院工会主席(兼)、院教学委员会主任、水利及环境工程系主任、工程经济研究室主任。并任水利部、水电部高等学校水利水电专业委员会委员、河南省高等学校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河南省水利经济分会和小水电分会主任等。以主编、副主编、独著等形式出版《水利工程经济》《小型水电站综合评价》《农村水利水电经济运行》等9部。发表论文及研究报告63篇。被评为河南省优秀教师、河南省先进科技工作者、全国农村电气化试点县建设先进工作者,荣获河南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河南省科技进步奖等,荣获各种奖励41次、荣誉24项。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郑州大学版权所有,禁止非法转载!2020-08-08 20:4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