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城中村拆迁郑漂租房难 专家建议政府做预案

12.11.2015  09:59

专家们为郑漂族如何寻找安身之所建言献策

□策划评论部社会新闻中心执行记者张丛博 田育臣 实习生王堃 张天一 文 记者洪波摄影

核心提示

年底前,多个城中村将启动拆迁改造,约有40万郑漂受影响,他们将何去何从?11月10日晚,大河报联合松社书店举办了一场“大河问策”,邀请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城市发展研究学者参与对话,为郑漂族寻找安身之所。依靠公租房是否可行?专家们还提供了哪些新鲜观点?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场对话。

【现场直击】

诉苦|房子都太贵,真不行就打算回老家了

大河报几乎每发一篇城中村改造的消息,都能占据网站头条,也不断有读者和郑漂族说,在对城中村生活的怀旧煽情之外,能否解答“城中村之后何处安居”的困惑。这也是举办此次“大河问策”对话会的缘由。

11月10日晚6点,距离“大河问策”对话会开始还有一个小时,近百名观众早已落座等候,其中一半多是年轻郑漂的青葱面孔。

我在陈砦才住了三个月,本想好好打拼一番可就要没地方住了。”23岁的吴云涛老家在周口农村,刚毕业的他在一家公司做推广,实习期工资不到2000元,北区几个城中村均要拆迁的消息让他心急如焚。

32岁的陈宏在郑州打拼6年,当年一起漂在郑州的朋友因为“住哪儿拆哪儿”不愿再折腾,有的回老家,有的转战北上广,他从杨君刘搬到刘庄没两个月,又难逃被拆的命运。这两天他跑了4个小区找房子,但都太贵,“真不行的话,我就打算回老家了!

呼吁|40万郑漂为郑州作了贡献,要想办法把他们留下

参加对话会的嘉宾具有经济学、社会学、房地产研究等不同学科背景,分别为浙江财经大学经济与国际贸易学院教授谢作诗,郑州市社会学会会长、郑州大学软科学研究中心主任纪德尚,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城市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刘社。这样的专家组合能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根据郑州市金水区政府的计划,年底前,陈砦、庙里、刘庄、柳林、沙门、高皇寨等一大波城中村均将启动拆迁改造。粗略估算约有40万郑漂受影响,他们是融入大郑州还是选择逃离?

40万郑漂为郑州作出了贡献,一定要想办法把他们留下,因为如果他们离开了,郑州的劳动人口供给减少,将对小微企业及服务业的运转产生影响,进而提高群众生活的成本,长远看还会影响城市发展的竞争力。”一开场,谢作诗教授的一番话让郑漂族心里一暖。

纪德尚也表示,以人为中心的城镇化,离开人任何建设都没有意义,40万郑漂是为郑州发展做出贡献的,这座城市也应该为他们的出路想想办法。

申请公租房靠不靠谱?

1

该拿什么留下郑漂?专家给出的第一个锦囊是“公租房”。但郑州公租房“僧多粥少”,缺口严重,32岁的郭铭就在现场讲述了他申请两年公租房,都没有轮上的遭遇。

作为郑州市房管局政策咨询专家,刘社说,郑州市建公租房近几年开始提速,但对公租房需求更为急切的人群往往是小微企业低工资的员工,由于这类人员流动大,政府应该注意工作年限、社保等门槛的设置问题。

建设公租房是体现社会公平,面对的是真正需要的人群,那些在城中村居住打零工的人是城市所需,政府应该承认‘零工经济’存在的地位,保障这个人群的生存权利。”纪德尚说,公租房的门槛应该降低,让郑漂们能够得着。

当然这个话题,谢作诗从经济学角度看到的是“供求关系”,“难申请说明供不应求,反映出公租房数量少、质量好”。他的建议是,政府可以考虑在公租房建设时把标准降一点,在保证房屋质量的前提下,把房间做小一点,不铺地板,使用公共卫生间。“公租房建的标准低了,政府可以把钱用来建更多的公租房。

放开“群租”行不行?

2

公租房建设不足,远水解不了近渴。破解这个难题,谢作诗提出“放开群租”的办法,这掀起了一场激辩。

供不应求除非增加房源,但短期只有把存量盘活,让已经存在的房子允许群租。”谢作诗说,政府拿不了那么多的钱,另外划拨土地建设房子也需要很长时间。如果城中村已经动迁,短期内公租房满足不了,那么只有通过改变政策激发市场潜力,尊重大家的自主选择的权利,对群租的方式给予包容。“我大学毕业时两个人住一个小屋,卫生间、洗衣房都是公用的。”他说。

不过,刘社则认为“不现实”。这个建议与目前郑州实行的政策相冲突。今年6月,郑州市政府办公厅下发《郑州市房屋租赁联合管理实施方案》,规定出租居住房屋人均居住面积不能低于5平方米,每个房间居住人数不能超过2人。除了政策需要突破外,大范围群租可能会增加小区用电、电梯负荷,或让配套的商业教育医疗等资源难以满足,可能物业管理、治安都是问题。

纪德尚说:“群租和拼车有点类似,拼车具有合理性,但出现车祸责任如何承担没有法律界定,允许群租需要制度化保证,否则很难可行。

3

对于“郑漂出路”,刘社提供了新的思路,“办法总比困难多,不要局限,要以大郑州的思维来思考”。

她表示,郑州的容量还有“空盆”,人口也可以挪腾。郑州郊区、郊县的住宅积压量很大,把北区的活儿辞掉就可能会到那些地方疏散,市场有这个调节能力,比如郑州地铁2号线将能通到新郑龙湖镇,也可以设置快速公交将郊县连接。此外,随着批发市场外迁,人口也会随之向郊外转移。

然而,纪德尚对此不太抱希望,“就目前来看,郑州交通并不尽如人意,拥堵问题尚未解决,密集的交通基础建设还要持续三五年才能达到满意的程度,估计眼下解决郑漂居住难题,不容乐观。

【专家建议】

城中村改造前,政府应为郑漂先做好预案

活动中放映的航拍陈砦城中村的视频,让专家们震撼不已。

在郑州生活34年的刘社回忆说,过去城中村是村庄,现在城中村都是高楼,从平房盖到两三层,再到10多层,消防安全、治安也存在问题。她说,城中村之所以这么繁荣,侧面表明政府提供的保障性住房严重不足,市场需求为城中村提供了发展空间,政府缺位导致城中村的畸形发展,以致改造成本、难度加大。如果政府把这个责任承担起来了,城中村就自然适时退位了。

政府在拆掉都市村庄前,就应该想好腾挪的空间,而现在是预案做得不够。”刘社建议说,北区城中村决定拆的时候,相关部门就应提前在北区加速公租房建设的规模和速度,或者对多余的安置房,政府可以考虑先向村民租用,为郑漂留出一些缓冲区。如果这些没有提前做好,能不能分期分批地拆,能不能延长点过渡期,给郑漂留个缓冲?

纪德尚也表示,“政府主导城市建设过程中,进行城中村改造的同时,应该为郑漂族提供哪些救济政策及制度安排,将顶层设计和实践探索相结合,使郑漂族能住有所居”。

郑州市委办公厅综合处处长刘跃亭全程旁听了对话会,他表示将把专家的意见梳理汇总后,上报给领导及政府相关部门参考。

(大河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