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地铁早高峰 挤碎了多少人的野心和梦想

21.08.2017  21:01

有多少人的野心和梦想,就这样被挤碎在郑州地铁的早高峰?

每天早上6点,地铁1号线的列车分别从河南工业大学和文苑路双向发出,早高峰的人群鱼贯而入,挤进像沙丁鱼罐头一般的车厢,随人海汹涌奔向各自的远方。

受早高峰的热烈所裹挟,无数的身影澎湃于眼前,人们夹击在车厢内而不得动弹,却成就了与陌生人最亲近的时刻。

虽然每个人活动的空间极小,但甭管看起来有多拥挤,到了新的一站,还是会有人能把自己塞进来。

有人说,地铁是一座城市的灵魂。在这里,所有温热的肉体去性别地挤在一起,扭头便能瞧见缱绻于城市地下的“众生相”:

年轻的女人踩着高跟鞋,画着精致的妆容,却被周遭肉身搞的披头散发;

困怠的粗汉倚靠在金属栏杆,眯着眼一动也不动,好像在他的行程里没有终点;

其中,也不乏装酷的少年,一副无线耳机加身,高大威猛,拉着扶手气定神闲。

但,在这里,没有谁能拗得过1号线凶猛的人群......

据说,郑州地铁1号线日均客流量约30万人次。

这不禁令人为之欣慰——深埋在地下的人力资源管道,正为郑州城市发展输送着数以万计的鲜活血液,却也不免让所有饱受地铁早晚高峰磨砺的上班族怅然若失。

走出车厢,我回头看向车身的玻璃窗,封闭的空间里依旧人满为患。我不禁庆幸,自己比他人早些脱离了苦海。

时间怎容许我神游片刻?人潮人海脚底生风,下一秒便涌入出站的浩海,匆促着奔向9点钟的打卡机,和那所谓的名曰 “梦想”的东西。这玩意儿虚无缥缈,却总是最磨人的,至少,对徐帅印来说是这样的。

徐帅印是个地地道道的南阳人,目前在郑州一家软件公司做“程序猿”。除了写代码,挤地铁公交几乎是他一天中最重要的事。

黑色短T,迷彩短裤,一双牛皮革凉拖踢踏在脚上。即使站立着乘车,也要专注地打王者荣耀,这也是他排解困倦的方式。

早上7点15,他从伏牛路陇海路乘83路公交抵达1号线五一公园站,他必须赶上7点45之前的那班车才不会迟到。7站后到达紫金山,再转2号线到国贸。这段时间,足够他打两局排位赛,且胜率较大。

游戏里的战争是推塔、打野、拿Buff,而在现实生活中,挣钱、还贷、娶媳妇便是要任。幸运的是,徐帅印赶在郑州房价疯涨之前,首付了一套期房,今年年底就能住上。然而,每月数千元的房贷,却压得他喘不上气。

为了省钱,他坚持每天早晚饭在家自己做着吃,午餐也尽量控制在20块以内。搞编程的靠得是技术,社交活动所需开支并不很多,这让他感到宽慰。

今年29岁的徐帅印依旧形单影只,父母着急,他自己也慌得很。“如果可以,我希望遇着一个好姑娘,组建一个家庭。这样才算是在郑州彻底安了家。”

徐帅印想安家,张涛却只想能在这座城市立足。

6月份刚从学校集体宿舍搬离的张涛,如今在一家广告公司实习。沙门附近的群租房便宜,距离地铁口又近,他索性住了下来,每天挤地铁上下班。

张涛来自许昌襄城县,家境并不富裕。每月扣税后他拿到手里的不过2700块的工资,去掉房租400块,余下的钱支配日常开销。

“日子虽然过得紧巴,总还是在向梦想靠近。”话虽乐观,可我分明从他的眼底里,瞧出几分黯然。

最近,张涛又在网上报了20节手绘课程。晚上6点下班,7点半到家,8点钟准时接受网络授课,然后一直练习手绘到凌晨。

“懂手绘的设计,总是要比其他人技高一筹的。”张涛深谙此道。

两个月的实习期过得很快,张涛希望自己能够留下来。

有了稳定的工作,他就能早日脱离群租生活,相比于买房买车落户郑州,张涛的愿望更简单——租得起一间独立的卧室,拥有属于自己的私塾空间。

年轻时,我们总是深信不疑地认为,无论眼下的生活如何苟且,而未来也总是充满希望的。

直到有一天,意气风发熬成了槁木死灰,所谓“梦想”也不过是脆弱的泡沫,一戳就破。

关于这点,刘婷婷看得透彻。

“看不到未来在哪,但还能坚持向前走,沿途偶尔还能乐呵乐呵。能做到这样的,已经是了不起。”在刘婷婷的观念里,30岁还在讨论梦想简直令人贻笑大方。

1987年出生的刘婷婷是郑州土著,编导专业科班出身的她,和许多80后一样,刚毕业就毅然踏上北上的列车,在远离家乡700多公里的帝都成为北漂大军中的一粒。

为了生计和理想,她给北京剧院送过盒饭,在话剧社跑过场务,给三流网剧编剧当过抢手......回想当年,刘婷婷嗤笑:“呵呵,北京那么大,却始终没有我的容身之所。”

年少时“逆天而行”的狂妄,以为只要自己“吃苦耐劳”就可以从此改变命运,甚至衣锦还乡。然而,这不过是痴人说梦。

“哪还有梦想?光是北京地铁庞大而恐怖的场面,就让人万念俱灭。”

去年,刘婷婷实在扛不住压力,回了郑州。并在家人的安排下,进入了一家效益不错的国企当起了文员。虽然每天早晨还是要靠挤地铁上下班,但相比于北京的“洪水猛兽”,挤乘郑州地铁简直是小菜一碟。

郑州地铁的早高峰,往往比晚高峰来得更为仓促、集中。狭小的空间里,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拿出手机,刷刷新闻或者朋友圈,还唯恐一个不留神,把手机给挤掉。

列车生生不息地穿梭在黑黢黢的隧道里,司机要在规定的时间内跑完全程,每站停留的时间都会精确到秒,无一例外。

紫荆山站是1号线和2号线的换乘站,来往乘客也颇为密集。换乘的通道里都不用看路,人流会自发默契的朝着某个方向涌动。

此时,地铁服务人员拿着喇叭高喊:“不要在站台逗留!”

站内都配有安检,安检棒在姑娘们手中像模像样地挥舞。他们也有自己的梦想,譬如:几年后可以有升职的机会,坐在办公室,无需每天扯着嗓子提醒乘客过安检。

同样带着梦想早起的,还有游移在地铁口的摩的师傅。他们总是比上班族更早的聚集于此,即使共享单车已经很是普及,但他们却始终不缺生意。

“若是逢上雨水天气,兴许还能坐地起价嘞。”在郑州开了2年摩的的苗师傅痴痴地笑着。

地铁,是一座城市深不见底的血脉,带走了太多的人,也带来了太多的故事与碰撞。倦怠的面孔上挂着两颗巨大的眼袋,从他们身上我看得到一种积极向上的辛酸。

疲惫的灵魂,拥挤的人潮,融入又抽离。

这不禁让我想起曾经《三联生活周刊》发起的一个轻话题:“不想上班”——上班与不上班之间,日子苍凉的滑过,地铁车厢冷了又热了。而你的人生,又究竟是哪里的天涯?

偌大的城市里,面对庞大的虚无,除了勇气,我们一无所有。

而你,又凭什么不去努力?!

互动:

也许,每个忙碌的身影里都藏着故事。

这城市虽然拥挤,但依然有梦想呼唤。

一路向前,不一定有美景,

但一定有你想要抵达的方向。

聊聊你和郑州地铁早高峰的故事,

说一说你留在这座城市的理由。

【责任编辑:靳静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