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家企业在郑州全面撤柜,曾获无人货架领域最高融资2亿美元

05.07.2018  07:51

  最近,每日优鲜便利购的无人货柜全面撤出郑州,其曾获无人货架领域最高金额融资的每日优鲜便利购。去年投资人要排队的无人货柜行业,今年不时传出撤柜、裁员、倒闭等消息。

撤柜】

每日优鲜便利购在郑工作人员也进行调整。

6月28日,在郑州一家公司上班的马女士接到行政部门的通知:“每日优鲜即将撤柜,今天明天零食1折起,大家有需要即可购买,下周就要撤柜了。”

几天后,当马女士出差回来,发现原来摆在公司里的每日优鲜便利购无人货架不见了。在这家公司工作两年多,马女士记得公司里的无人货架换过两拨了。最初有家公司来推销,安装后不久就倒闭了,后来又换成了每日优鲜便利购,到现在,这一家也撤柜了。

以前,上班时饿了,要么得提前备好零食“充电”,要么得跑下楼去最近的便利店,有了无人货柜后,从自己的工位站起来走几步,就可以随时买到小零食。

“货柜就装在我们公司办公室里,里面就是一些比较常见的小零食,一般饿了或者累了,站起来走几步就可以买到小零食,特别是加班的时候,价格跟外面便利店一样,很方便。”马女士说。

河南商报记者走访发现,每日优鲜便利购在郑州不少写字楼里的无人货柜确实已经撤出。7月4日,河南商报记者联系到每日优鲜便利购,工作人员介绍说:“目前郑州地区正在进行升级调整,所有货柜都撤出了,人员也调整了,以前的销售人员现在可能已经不在了。”

据她介绍,此次每日优鲜便利购在好几家城市都进行了升级调整,郑州是其中之一,至于下一步会有什么动态,这位工作人员表示,目前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时间表。

布局】

每日优鲜便利购曾获2亿美元A+B轮融资

自从马云在2016年提出了“新零售”的概念,“新零售”在2017年爆发了。“新零售”这一概念更是将“无人零售”推到了风口,将食品从楼下便利店送到上班族办公室里的无人货柜,更是风口中的风口。

2016年年底,亚马逊在美国推出首家无人便利店,2017年年初开始,国内资本纷纷入局无人货柜,国内涌现了无数新零售创业公司。据时为领蛙董事、股东和投资人蒋海炳后来发的一封公开信,当4月份风口来临时,当时行业“狂风暴雨”,甚至出现了“投资人排队来见”的盛况。

除了最先入局的创业公司,不到半年时间,已成规模的生鲜电商品牌也看中了这片蓝海。去年8月,易果集团宣布与哈米科技达成战略合作,马云看中的易果生鲜供应链体系全面开放给哈米,易果正式入局。

除了易果,每日优鲜便利购也是其一。作为国内生鲜电商每日优鲜推出的无人零售项目,在其不到3个月的时间里,每日优鲜便利购就已入驻了北京各大商务区的写字楼里,覆盖了各种规模的企业。

每日优鲜曾被人这样评价:“成立不过三年,这家公司已如妖精般蜕变了几回,每一回都给自己贴上热门标签。”

O2O、生鲜电商、新零售,每日优鲜的每个标签都抓住了即时风口,所以,它也被业内人士称为“资本的宠儿”。从2014年年底到2017年,不到3年时间里,每日优鲜宣布其单月营收突破2.8亿元,月订单量300万,一线城市全面盈利。除此以外,每日优鲜于去年6月上线便利购并完成分拆,并单独融到2亿美元A+B轮融资,这是无人货架领域金额最高的一笔融资。而便利购之所以能获得如此高额的一笔融资,也被认为跟其主业生鲜电商配备的供应链、仓配物流有关。

调整】

在郑州,无人货架在交通枢纽生意最好

经历了去年的布局潮,到了今年,风云突变,大家都在猛扑点位的无人货架,开始暴露出其缺点。比如,有的公司为了抢战点位,在一些城市只铺设货架,但没有商城,导致前置仓成本难以支撑,再加上货损率、点位扩张与后方供应链配备等难题,无人货柜从热闹中安静下来,撤柜、倒闭、裁员等消息不时跃然纸上。

1月12日,领蛙被便利蜂收购,这让处于风口的无人货架行业迎来了一次震动。

今年2月,猩便利就被曝出资金链断裂,其在一二线城市停止铺货,在三四线城市撤柜。5月,七只考拉在北京撤掉全部无人货架和冷柜。

同月,果小美被曝出融资困难,或将倒闭。

……

这些曾经的无人货架明星玩家,负面消息一个接一个。

而此次撤出郑州的每日优鲜便利购,在之前也有风声传出。今年3月,曾经主管市场和公关的每日优鲜合伙人兼CMO、著名营销人许晓辉离职。4月,就有消息传出每日优鲜便利购正在进行大批裁员,特别是运营、销售、市场方面岗位。年初以合同转外包的形式进行变相裁员,4月就一次性撤下了厦门、福州等9个城市的点位。

而距离去年6月成立便利购项目,到今年7月初全面撤出郑州,时间也才仅一年。

近日,河南商报记者走访发现,经过去年一年的扩张,在郑州,办公楼、医院、车站已经成为无人货柜比较集中的地方。

一位从事无人货架理货业务的业内人士告诉河南商报记者,现在做无人货架的既有外来公司,也有郑州本地公司以及个人,无人货架在高铁站、火车站这类人流量的地方生意最好,一般三四天需要补一次货。但现在行情比较复杂,“有做的好了,也有倒闭的,看怎么经营了。”

河南商报记者 杨晓楠/文 张郁/图

【责任编辑:张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