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今夏三伏贴有点冷,但各种问题和质疑依旧“很热”!专家解读来了

17.07.2020  08:03

河南商报记者 王苗苗 王蒙 文/图/视频

自7月16日起,人们就进入到一年中最热的“三伏天”。

然而,与以往“三伏天”不少人要“三伏贴”,甚至一度引起排长队的情况相比,今年的“三伏贴”看起来有些失宠。

与此同时,关于“三伏贴”的各种问题和质疑也层出不穷,为此,河南商报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也由他们来说说“三伏贴”的二三事。

【现场】

一天贴敷近500例,但今年数量仍较往年有减弱

“孩子一到冬天就容易感冒,听老人说贴这个是冬病夏治,今天就带着孩子先来试一下伏前的加强贴。”7月15日上午,在河南省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儿科门诊,有家长一边给刚贴敷过“三伏贴”的孩子整理衣服,一边与同行的其他家长交流着,而一旁,还有不少市民在等待贴敷。

医护人员正在为患儿敷贴

类似这样的情况,当天也在郑州不少中医院、中医科、针灸科以及中医馆出现,而在7月16日入伏头一天,前来贴“三伏贴”的人就更多了。

“我是不能吹空调,一吹空调浑身疼,所以就来贴贴试试,看效果咋样,听说是还不错。”面对一名老者的询问,28岁的郑州市民张先生笑着答道,而转身看着身后渐多的人,他嘴角轻轻上扬,脸上露出幸运之感,“想着今天来,人就不会少,幸亏我来得早。”

每年这个时间,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都会“人满为患”,而面对今年疫情防控这一特殊情况,该科室只好拉长工作时间。

“我们中午不休息,计划持续到晚上七点钟。”据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疼痛门诊主任赵俐黎介绍,每年前来该科室贴敷“三伏贴”的人都不少,但相较于过去几年每年新增贴敷人数比例较高而言,今年增速放缓,而她粗略估计“今天有近500多位市民来贴敷”。

【现象】

贴敷人数减少成群像,有中医馆半天预约300人仍不比往年

其他医院今年贴“三伏贴”的情况又是如何呢?

“明显少了,感觉少了能有50%。”据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罗伟贤介绍,往年这个时候,不光有许多郑州市民到该科室贴敷“三伏贴”,还会接诊一些从驻马店、三门峡、焦作等地前来贴敷的人,可今年,整体数量均有所减少。

“以前每年少则也有几十个从外地过来贴‘三伏贴’的,但今年几乎没有了。”罗伟贤说道。

同样的情况也在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中医科出现。

“多多少少有些变化”,该院中医科主任李伯群称,相较于中医医院,该科室本身每年接诊来贴敷的病人就不算多,“但是从整体环境来看,今年贴‘三伏贴’的人的确比以前少了。”

公立医院情况基本一致,难道人们都被公立医院之外的其他机构吸引了去?

“相比往年,今年受疫情影响,无论是门诊量还是预约量,整体都在明显减少。”在郑州市中原区一家经营多年的中医馆门口,等待贴敷的市民排起了队伍,仅当天上午就有300多人前来预约,可即便如此,该中医馆工作人员仍坦言“今年情况不好”。

【观点】

贴敷机构竞争激烈,病人依从性不够,成“三伏贴”逐渐失宠主要原因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曾经火爆的“三伏贴”今年有点冷呢?

罗伟贤认为,这一情况不仅与今年的疫情有关,也与开展“三伏贴”的机构过多有关,“防控需要,外地流动量变少,本地人可能都不愿到医院来,再一个考虑到防控疫情,也没做大范围的宣传。”

而在赵俐黎看来,近年来,在医院贴敷“三伏贴”的人数整体上一直在下降。

“分流太多了。”赵俐黎称,除了正规医院和中医馆外,现在连药店、澡堂、养生馆、美容店等机构都贴起了“三伏贴”,甚至网上就能买到“三伏贴”。然而,“三伏贴”是一个很专业的操作,如果医生技术不好、药材质量不好、炮制方法有误、穴位选择和定位不准确,都将直接影响到治疗效果,甚至诱发其他疾病。

“效果不好,病人也就不再坚持治疗,这就是第二个原因,与病人的心态和目的有关。”赵俐黎认为,贴敷“三伏贴”是为了治病,而非图省事儿、赶时髦,有的病人贴一年没有效果,第二年就不再继续贴敷。

“依从性不够。”她进一步解释道,中医调理是一个提高免疫力的慢工程,本身有些疾病很难调治,就像顽固性哮喘,每到秋天就会发作,而有些市民指望一两次穴位贴敷就能贴好,这就很不现实,“穴位代表一条经络,经络又连着五脏六腑,‘三伏贴’贴到一个穴位,是激活经络,调理脏腑,让经络慢慢恢复正常的运转工作。”如此来讲,运用“三伏贴”来调理和治疗身体,并非一日之功。

【解惑】

问题一:儿童贴敷后皮损现象多发,三伏贴究竟有益还是有“毒”?

为减少聚集,今年多家省市级医院、中医馆都采取了线上线下预约“三伏贴”的双渠道,可即便如此,仍有不少市民选择到药店和网上购买“三伏贴”,并对着穴位图在家自行贴敷。

在某电商平台,河南商报记者发现,标注着“医院同款”“送高清穴位图”的“三伏贴”有上千款,月成交量最高近十万件。可在销售火爆的同时,“三伏贴”却也因孩子贴敷后皮损现象多发引起家长质疑,有家长怀疑是不是“三伏贴”的药物“毒性”太大,有人更是对“三伏贴”的疗效及科学性表示否定。

对于家长群中出现的这些声音,专家们是如何看待的呢?

“若背部贴敷处出现红肿、瘙痒等不适,或者见到针尖至米粒大小水疱,属于药物贴敷后的正常反应,不必处理,可自行吸收。”河南省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儿科主治医师李欣指出,这是因为“三伏贴”中常用的药物白芥子含有白芥子苷等化学成分,白芥子苷本身无刺激作用,但其水解后产生的芥子油具有较强的刺激作用,可令皮肤发红、起泡。

此外,加以调配的生姜汁较为辛辣,也对皮肤有刺激作用。“有患者误以为延长贴敷时间可增强疗效,还有部分患儿忘记按时取下‘三伏贴’,或者取下‘三伏贴’后没有及时清理干净残留药物,药物对皮肤的刺激时间过长也会导致皮损。”李欣解释道。

“如果贴的方法不准确,也容易造成不良反应。”罗伟贤称,郑州这边一般制作的“三伏贴”药饼直径在1厘米左右,儿童用的则更小,在0.5-0.8厘米左右,然而,中医讲求一人一方,“三伏贴”也应根据病人身体的实际情况来贴敷,因此,还是应该到正规医院面诊为好。

问题二:起泡并非不好,但是否需要起泡要因人而异

“三伏贴”一个完整疗程在7次左右,单次贴敷价格一般在60到90元不等,然而,有些人不光认为贴的次数越多越好,甚至还觉得只有贴起泡了效果才好。

就拿郑州市民王先生来讲,患有支气管炎的他,每年贴“三伏贴”都觉得起泡了才有效果,并将此作为衡量有没有药效和医生技术高低的标准。

那么,贴“三伏贴”到底要不要起泡呢?“我们一般要求少起泡,或不起泡。”赵俐黎称,“三伏贴”在中国有2000多年历史,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拔毒疗法,可是,所有药物都有两面性。

她告诉河南商报记者,“三伏贴”又叫“穴位贴敷”,也叫“天灸疗法”(或“发泡灸”“起泡贴”),因此,贴后起泡,对于一些身染沉疴旧疾、呼吸道重症患者而言,是件好事,因为这些病人大多经络不敏感,毒气不容易发散出来,但对于普通病人而言,还是以不起泡为佳。

“我自己贴三伏贴也起过泡。”赵俐黎说,贴“三伏贴”起泡后,流出的水发黄粘浊,呈蚕丝状,而普通烫伤的伤口渗出来的多为清水,“这也从侧面证明三伏贴能够拔出体内毒气、湿气。”在赵俐黎看来,贴“三伏贴”如果起泡为黄豆或米粒大小,则无需特殊处理,但如果起得泡达到了红枣大小、甚至更大,一定要到正规医院进行治疗,避免感染。

【提醒】

“跟贴”需谨慎,请一定擦亮眼睛

关于坊间流传的“三伏贴”是“万能贴”的说法,河南商报记者从多名专家处均得到否定的答案。

据李欣介绍,“三伏贴”对呼吸系统疾病治疗效果最为理想,如过敏性鼻炎、变异性咳嗽、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

值得注意的是,体热、火旺、常口干舌燥者;2岁以下儿童、孕妇以及出现发热、腹泻、咳嗽等症状的孩子都不适合贴敷;皮肤易过敏、瘢痕体质的人也应谨慎贴敷。

此外,李欣建议,贴敷药物期间,要注意保持局部干燥卫生,避免剧烈运动导致的大汗,避免风扇、空调直吹,这样做不仅可以防止寒气乘虚而入,还有利于药物的充分吸收。

除了以上注意事项,针对现在市面上贴“三伏贴”的机构众多一事,赵俐黎再次提醒广大市民,不管是公立还是民营医疗机构,从事“三伏贴”项目,其都应具备《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且该许可证上核准的科目,还必须含中医科、中西医结合科或民族医学科三者其中的一个。

不仅如此,2019年7月份,河南省卫生健康委、河南省中医管理局发布《关于规范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技术应用管理的通知》,要求开展三伏贴的机构应为登记中医科或中西医结合科诊疗科目的医疗机构,并已开展相应的中医药服务工作,非医疗机构不得开展三伏贴服务。此外,从事“三伏贴”操作的工作人员,也应为中医类别执业医师或接受过穴位贴敷技术专业培训的卫生技术人员。

“首先要求医生,其次要求药物,即药物质量的好坏、炮制的好坏、量的多少,前期制作药就是一个很精细的工程,而选择穴位、准确取穴也需要很高的专业素养,绝不是短期可以掌握的,所以说,药物决定疗效、专业决定疗效。”赵俐黎称,作为冬病夏之的一种方法,“三伏贴”是一种临床治疗方法,因此,建议市民最好选择正规医院进行贴敷。

【责任编辑:钱艳红 】 【内容审核:黄瑞月 】 【总编辑:黄念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