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之中讲述郑州之四:枢之纽
郑州报业全媒体记者 武建玲 黄永东
核心提示
郑 旗
这里是郑州,是河南,亦是中国。
这里是天地之中,文明之源。3000多年前,周公在这里测定天地之中,“中国”一词也源自这片土地的历史文献……
这里是交通要道,东西相贯,南北通达,公路、铁路、高铁、飞机,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
这里是商城肇始、产业之城,古商城遗址横亘市区,新商战烽火点亮神州,现代产业五湖勃兴……
这里是生态之都、幸福之城,古之大象出没,现代地绿水清,文化文明滋润,百姓安居乐业……
这里,就是我们生活工作学习的城市——郑州。作为一名郑州人,你是否认真阅读过郑州,是否认识郑州、了解郑州?认识、了解和关注,是热爱的开始。热爱之后,需要理解、参与和支持。
郑州报业集团旗下的《郑州日报》、《郑州晚报》、中原网及“两微一端”新媒体矩阵重磅推出《郑之中——讲述郑州》大型系列深度报道。报道分《地之中》《郑之名》《商之源》《枢之纽》《业之兴》《国之重》《绿之行》《民之利》《礼之成》《梦之圆》十期,为您讲述古老郑州的历史文化、文明传承、产业勃兴和沧桑巨变,讲述未来郑州的似锦前程和百姓梦想。
从这里,我们读懂先辈,读懂父母,读懂自己;
从这里,我们讲述郑州,读懂郑州;
从这里,我们读懂河南,读懂中国……
独特的区位优势、交通优势可以成就一个城市。
郑州就是如此。
5000多年来,郑州的兴盛衰落无不与其交通地位的起起落落密切相关。
郑州的发展史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其交通地位的变迁史。
古老通道的交会
与古郑州的辉煌
外交部前部长李肇星曾说过:“了解30多年的中国要去深圳,了解100年的中国要去上海,了解1000年的中国要去北京,了解3000年的中国要去西安,而要了解5000多年的中国要到郑州、到河南。”
郑州拥有辉煌的历史。考古研究显示,郑州区域有8000多年前的村落,有5000年前的最早古城,有4000多年前的夏代城址,有3600年前的商代都城。
郑州的辉煌与其拥有的优越地理位置和交通优势分不开。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周昆叔教授在其《论嵩山文化圈》一文中写道,郑州所在的嵩山地区位于古老中国东西、南北两条古交通、古文化要道的十字交会处。
古代郑州区域,处于山区向平原过渡地带的黄土台地上,自然条件很适宜人类生存。而人类古时生活的规律正是逐步由山林向河谷阶地、平原过渡的。以郑州为代表的嵩山地区最终一跃成为华夏文明的主要发源地,古交通、古文化要道的十字交会的地理位置起了很大的作用。
虽然现在我们无法确定这两条南北与东西古交通要道的精确位置,但它一定存在。郑州大河村遗址出土的器物中,我们能够看到南方屈家岭文化和东方大汶口文化的因素。这说明在尚未大一统的时代,中华大地上不同地区的古代文明在郑州地区实现了汇聚交融。而黄帝造车,大禹开九州、通九道等传说,也说明了在郑州这片区域上有着悠久的交通发展历史。
便利的交通条件使郑州区域的先民们有更多的机会吸收各地文明发展的先进成果,也造就了区域文化具备包容开放的特质,使得不同区域的古代文明在郑州地区相互融合,共同发展。最终,郑州地区在华夏文明的形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使得郑州成为黄帝、夏禹、商汤建功立业的舞台。
水运的发达
与郑州地位的变迁
商周以后,因为国家政治中心的转移,郑州地区的城市发展趋于没落。但在历史风云激荡中,它仍以优越的交通位置而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这其中,水路交通的发达是重要的原因。
古老的黄河孕育了中华文明。而郑州位于黄河中下游分界点的位置,也决定了其在水路运输方面的优势。
“荥阳北引河,东南为鸿沟”。春秋战国时期,魏国迁都大梁(今开封)后,魏惠王组织人力开凿了连通黄河与淮河上游诸水系之间的鸿沟。鸿沟成为郑州航运史上冲破天然河流局限的转折点,也使河南成为当时全国水路交通的核心地区。
正是由于看中了这里的水路交通转运优势,秦统一中国后,把在东方征集的大批粮食运往西方,并在郑州西北区域河流交会的岸边兴建了著名的敖仓,作为转运站。这也是郑州最早成为物流中心的记载。
据河南省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张新斌先生考证,敖仓始建于秦,废止于宋,历来为统治者所看重,郑州也由此经常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隋唐时,隋炀帝利用天然河流和旧有的鸿沟、汴渠故道,开通了以东都洛阳为中心,北起涿郡(今北京),南到余杭(今杭州)的大运河,郑州通济渠作为连接南北的枢纽河段,成为重要的交通要道。
唐宋时,人们又在黄河水域开凿水道,利用运河和黄河进行运输。郑州地区和洛阳、开封一样,成为当时重要的交通枢纽。
元代,工部尚书贾鲁疏浚并举治理黄河,组织人力整修了汴河(通济渠东段),于是此后的汴河便称为贾鲁河。黄河、贾鲁河水运是元代郑州及周边地区重要的运输手段。今天,贾鲁河仍在为郑州城市的泄洪疏浚发挥着重要作用。 (下转二版)
明清时期,随着政治中心的转移,南粮北运逐渐改线东移,南北大运河不再绕经中原,加之海运兴起,郑州的水运地位已不如前,逐渐衰落。
铁路枢纽的形成
与现代郑州的崛起
十九世纪末,郑州区位优势的不可替代性使其再次迎来了重大发展机遇。
现代郑州的崛起缘于铁路的兴建。1885年中法战争后,清政府着手发展铁路交通。时任湖广总督的张之洞力排众议,提出应首先修建从卢沟桥经河南到汉口的铁路。
张之洞的理由是:“豫、鄂居天下之腹,中原绾毂,胥出其涂。”有了这条铁路,则可经井陉修支线到山西,经洛阳修支线沟通陕甘,还可“东引淮、吴,南通湘、蜀”,由此可“经营全局”。
于是,中国第一条穿越黄河的铁路——卢汉铁路的建设提上了清政府的议事日程。
由于当时省府开封一带的黄河是著名的悬河,建桥投资大、风险大。所以,张之洞在奏折中主张“择黄河上游滩窄岸坚经流不改之处,作桥以渡河”,桥址建议选在“邙山头”。
“这一选址其实也是郑州地理位置产生的优势。”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所长冯德显分析,郑州位于中国山区向平原的过渡地带,黄河在郑州以下失去了山体的束缚,水面变得开阔。在郑州建桥,无论是从成本还是技术风险角度考虑,都是最好的选择。
这一选址成为古老商都在20世纪再度复兴的契机。100多年前,人们建桥技术的局限反而成就了郑州的铁路枢纽地位。
1906年,卢汉铁路通车,郑州成为车站。
无独有偶,地理位置的得天独厚使郑州在汴洛铁路修建时也同样受到青睐。1904年动工、1909年竣工的这条铁路选择以郑州为中心,向东西延伸。
这两条铁路的通车,构筑了中国铁路史上第一个“黄金十字架”,郑州一跃成为我国铁路第一大枢纽。随后,郑州的发展一路猛进。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作为铁路枢纽,郑州率先成为中原各方势力角逐的战略军事要地。中原大战的主角之一冯玉祥就曾经长期驻扎郑州。
新中国成立后,郑州火车站的运量和运能状况,无法满足需求。1952年,毛泽东主席指示:要把郑州车站建成远东最大、最完善的客运大站。
从1955年开始,国家进行为期30年郑州铁路枢纽建设。加上1954年河南省省会由开封迁至郑州,郑州发展全面提速。
1989年,郑州北站成为我国铁路首个综合自动化编组站,也是亚洲最大的铁路编组站。
1999年,郑州火车站改建工程完工,该站成为我国第二大铁路客运站。
2002年,郑州铁路东站成为全国最大的零担货物中转站和亚欧大陆桥最大的集装箱集散地,也是全国最大的内陆一类口岸。
郑州作为全国重要铁路枢纽的地位空前强化,获得了中国铁路“心脏”的美誉。但此后,周边武汉、西安、合肥等城市紧锣密鼓加强交通枢纽建设,郑州人有了危机感。
“河南什么都可以输,但交通枢纽的地位绝对输不起。”时任副省长张大卫曾在多个场合强调枢纽建设对于河南的重要意义。强化郑州交通优势成为河南省、郑州市共同的努力方向。
新世纪,快速铁路发展迅速。以郑州为中心的“米”字形快速铁路网被河南省委、省政府作为战略性目标来推动。目前,“米”字形快速铁路网中,“一竖”京广快速铁路已建成通车;“一横”徐兰快速铁路中的郑西快速铁路已经通车,郑徐快速铁路预计今年7月1日通车运营;“一撇”郑万快速铁路河南段已经开建;“一捺”郑合快速铁路已经开建;“左点”郑太快速铁路中的郑焦城铁已经建成通车,太原至焦作快速铁路今年五月已获批复,即将开建;“右点”郑济快速铁路今年下半年有望正式开建。
公路交通成网
与郑州商贸业的兴盛
郑州的陆路运输发展较早。
黄帝“作舟车”,开辟以都邑有熊为中心的道路。
大禹“开九州,通九道”,划分了国家行政区域,开辟了国家干线路网。隋唐时,在秦汉以来的驿传制度的基础上,政府建立了便捷的、通达全国的驿道。明清时期,河南境内的驿道有国道和省道两种,但路况差,运输能力、运输效率低下。清末民初的铁路建设并未引起公路运输的同步发展,途经或由郑州通向周边的公路建设数量少,质量差。
上世纪50年代,全国大基建时期,郑州修建了最早的一批公路。改革开放后,郑州公路交通建设取得了进一步大发展。1985年,围绕郑州的全省国道干线公路开始修建。
到上世纪90年代,东起连云港,向西经陇海、兰新线、北疆铁路到新疆阿拉山口进入哈萨克斯坦,经俄罗斯、白俄罗斯等国最后到达荷兰鹿特丹港的新亚欧大陆桥贯通。连接中国南北、东西陆上交通的国道107线、310线在郑州十字交汇。郑州成为重要的干线公路枢纽。
新世纪,高速公路发展迅速使郑州作为公路枢纽的地位进一步强化。京珠、连霍高速公路主干线在郑州北十字交汇,郑少高速、西绕城高速、郑尧高速相继兴建。郑州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位居全国省会城市前列。
近几年,郑州启动了市区的 “大井字+环线”快速骨干路网、16个环城高速出入口、266条断头路打通等工程,城市内部“主动脉”和“毛细血管”逐步打通。以郑州为核心的“两环多放射”高速公路网、“七横九纵”干线公路网正逐步形成。内捷外畅的公路网为郑州加工制造业、商贸业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交通保障。
综合交通枢纽
与郑州国际商都建设
步入21世纪后,航空运输成为继海运、河运、铁路、公路之后驱动经济发展的“第五次冲击波”。
郑州航空事业起步于上世纪中期,但发展缓慢。新中国成立前郑州虽曾有马寨、五里堡和郑州燕庄三处机场,但前两处早已荒废,仅存的郑州燕庄机场民用航空线全部中断。新中国成立后,燕庄郑州机场开始整修并于1951年投入使用。燕庄机场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出行需求,1992年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复同意新建郑州薛店民用机场,郑州民航事业翻开新的一页。
1997年8月28日,郑州新郑国际机场正式建成通航。2005至2007年,郑州新郑国际机场又实施了改扩建工程。2008年,郑州新郑国际机场被国家民航总局列入中国八大枢纽机场。
新时代呼唤新的发展。郑州不沿海、不沿边,要想参与国际市场分工,扩大对外开放,就需要打开一个“天窗”。而航空事业无疑为郑州这样具有内陆区位优势的城市打开了接驳国际贸易的通道。
为提高郑州机场的运能,机场二期工程于2012年动工,目前已建成投用。令人振奋的是,2013年3月,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航空港实验区的定位是国际航空物流中心、以航空经济为引领的现代产业基地、内陆地区对外开放重要门户、现代航空都市、中原经济区核心增长极。
郑州迎来发展新机遇。新时代,建立在空运、互联网、自由贸易基础上的世界经贸组织模式使具有交通枢纽优势的郑州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城市定位。
建设郑州现代化国际商都的命题响亮提出。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国际化现代化立体综合交通大枢纽体系的构建一马当先。郑州正在健全航空网铁路网公路网“三网融合”、航空港铁路港公路港海港“四港一体”多式联运的立体综合交通体系,巩固自己在国内外的交通枢纽地位。
铁、公、机三位一体、配套衔接,郑州交通大“十”字从平面走向立体,不仅缩短了河南与世界的距离,而且改变了区域经济发展方式,形成了“丝绸之路经济带”一支重要的推动力量。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交通枢纽,郑州还是我国的信息枢纽。2013年,郑州被工信部确定为我国互联网骨干直联点,跻身全国十大通信网络交换枢纽,河南在信息通信领域有了自己的“门户机场和铁路枢纽”。
如火如荼的E贸易、越来越密的郑欧班列、越来越多的国际航空货运航线、低成本快速度的国际多式联运……发挥综合枢纽优势,瞄准国际商都建设,郑州信心满满,步履铿锵。
编辑:徐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