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届郑交会开幕 美洲欧洲国家首次参展

11.10.2014  09:17

20岁,对一个人来说,正值青春无限,意气风发;20年,对一个展会来说,虽不算资历深厚,也足以形成规模、声名远播。昨天,郑州全国商品交易会(简称“郑交会”)迎来20岁的生日。不过,展览会上展销板块不够精、专,采购商稀缺等问题仍凸显。

第20届郑交会现场的郑州商品展区

看点

8米长巨型根雕

从福建来到郑州

想看稀罕、看新鲜,郑交会你绝对不能错过。昨天,一件8米长的巨型根雕亮相郑交会会场。

根雕上刻有天安门、华表、黄河、长城……中间凹陷的位置则刻着毛主席的《沁园春·雪》,看上去大气磅礴,分外壮观。

“拙匠木艺”的老板彭贵良介绍说,这件根雕仅制作费就80万元,是用香樟木花费3个月时间雕刻成的,名叫“万里江山”。“为了把它从福建运到郑州,我们还专门租了一辆大货车。”

再看彭贵良的其他货品,多是桌型根雕等大物件。这样的货品是否好销?“去年我来郑交会,带的6件货品都卖完了,感觉中原这边还是有人识货的。”彭贵良说。

现象

食品类交易火爆,珠宝类遇冷

民以食为天,食品类交易一直比较火爆。有人现场揉面,做老手艺的牛肉馅饼,腊肉、牛肉干、干果、休闲零食等也是本届郑交会的重点展销对象。

相对于食品的热,珠宝类展位前则相对冷清。市民张先生看中了某摊位上一个玉佛,一听要价200元,他立马放下东西走人,觉得“太贵了”。

来自缅甸的翡翠、玉器,因为售价动辄数千元,也乏人问津。

美洲、欧洲产品较为单一

美洲和欧洲国家首次参展,是此次郑交会的一大亮点。

当天,冲着这些“洋货”来的孟女士有些失望。她说,法国摊位就卖红酒,美国摊位卖薯片、饼干,美洲参展的多为工艺品、挂链等,产品太单一。

虽说是首次组团来郑,但这些洋商品的展销地点较为分散,这儿一块,那儿一块,所以即使产品“洋味”十足,也被淹没在展销大军中了。

渔具很热,但来批发的太少

当天,国际会展中心5楼被渔具展销商占满了。看上去很热闹,但许多展销商表示销售情况并不好。

河北宏伟渔具的摊主说,大多是零售,来批发的太少。另一位河北摊主说:“一上午才卖了一件,人多也没用啊!”

“郑州渔具展销的规模还是不够大,前来购买的主要是中小企业,大客户、大订单少。”“老刘忙鱼饵”的员工刘文霞说。

建议

做大、做强几个行业,多邀请“专业观众”

河南商报记者昨天随机采访了十几家展商,他们表示,购买力弱,零售多、专业采购商少是本届郑交会的两大短板。

对此,河南省会展业商会会长王永国建议,一方面,要在专业化方面努力,另一方面,要加大对专业采购商的邀请力度。

王永国说,郑交会已经有一定的规模效应,要想打造品牌,必须专业化。“可以培育、选择几个比较有影响力的行业,把它们做大、做强。比如渔具这两年就特别热,但是跟外地相比,规模还是小,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对一个博览会来说,王永国认为,招商和招“专业观众”也就是专业的采购商同等重要。如果没有采购商,你这个展会的效益、影响力就出不来。

“其实,现在很多企业是非常喜欢市场化运作的展会的。咱们的郑交会基本已经实现市场化运作,下一步只要瞄准一些大型的采购商,比如咱们本地的采购商三全、思念等,相信效果会更好。”王永国说。

专访

郑交会正在考虑线上交易模式

经过20年的历练、探索,郑交会是否已经实现市场化运作?它跟上交会、广交会相比地位如何?昨天,河南商报记者对郑交会的招商运营方郑州国际会展有限责任公司董事、副总经理揭开宇等人进行了专访。

【责任编辑:李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