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天下才 建“郑中心” 揽四海英才 襄中原崛起 郑州篇(上)

16.12.2017  17:31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我省一些地方密集出台了招才引智的创新性举措,推出了一系列引进人才的创新办法,“聚天下之英才而用之”,给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活水。用一贤人而群贤毕至,相一良马而万马奔腾。为更好地推动人才强省战略,进一步提升我省人才工作水平,从今日开始,本报推出“揽四海英才襄中原崛起”系列报道,展现郑汴洛许新五个省辖市在引进人才方面的新举措、新作为、新经验和新气象。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郑州顺应时势、把握机遇,着力下好人才“先手棋”,以最大的诚意、最优的政策、最好的环境汇聚天下英才,为全面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凝聚强大的人才力量。

   求贤若渴盼人才

  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发展的第一要素。对于人才的渴求,郑州显得尤为迫切。

  11月23日,郑州国际会展中心轩辕堂,一场“智汇郑州”人才政策发布会如期举行,一条条高含金量“人才新政”的发布,彰显出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求贤纳才的诚意和魄力。

  “对比其他先进城市,我们还有许多差距、不少短板,其中最突出的是科教实力、创新能力和人才支撑的问题。”省委常委、郑州市委书记马懿表示,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要把人才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超常规的措施引才育才,打造宏大的人才队伍,抢占人才的制高点。

  求贤若渴,现实之需。随着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原城市群等一系列国家战略规划和平台的落地实施,郑州的发展日益驶入宽领域、快车道,更加需要各类人才创造活力的竞相迸发和聪明才智的充分涌流。

  12月5日,摊开一本厚厚的《“智汇郑州”人才政策汇编》,郑州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李晓龙深有体会地说:“郑州‘史上最强人才新政’的出台,就是要完善集聚人才体制机制,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加快推进国家中心城市建设。

   实招频出揽人才

  北京和郑州两地跑,对于78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先林来说,已是“家常便饭”。

  “郑州市对人才引进的力度大,对发展科技创新的决心大,这两点打动了我。”刘先林动情地说。不久前,他带领的团队成功入选第二批“智汇郑州·1125聚才计划”创业领军团队。

  政策是引进人才的先导。近几年,郑州在招才引智上不断完善政策,频频放出“大招”。

  为主动引领经济新常态,聚集转型升级新动能,2015年5月,郑州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引进培育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团队)的意见》等“1+7”政策体系,推出“智汇郑州·1125聚才计划”,即用5年左右的时间投入40亿元,重点引进1000名领军人才和紧缺人才、100个创新创业团队、200名科技创业企业家、50名国内顶尖专家。

  时隔两年半,为加速补齐短板、打造人才高地,郑州再次抛出政策“橄榄枝”,出台“人才新政”,吹响人才“集结号”。

  “‘1125聚才计划’的实施,在引进高端人才的数量、质量和结构上都实现了历史性突破,但与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战略需要相比,仍存在覆盖面窄、政策分散等问题。”郑州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焦豫汝分析说,智汇郑州“人才新政”,堪称郑州系列人才政策的最新“升级版”,在全国也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和吸引力。

  此番“人才新政”,包括《关于实施“智汇郑州”人才工程加快推进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意见》1个主文件和22个配套文件,共30条措施,涵盖7项人才计划、19条保障举措。“政策含金量高、人才惠及面广、体制机制灵活、服务措施精细。”李晓龙如是概括“人才新政”的特点。

   集聚人才促发展

  人才聚,百业兴。

  12月8日下午,郑州金水科教园区牛顿国际大厦内,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郑州分所的实验室里,工作人员正在操作台前一丝不苟地做着实验。

  在中科院院士、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所长张锁江的带领下,成立一年多的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郑州分所汇聚各方科研力量,不断攻克技术难题,已成为省内企业争相合作的“香饽饽”:在新能源技术领域,该所与郑州比克电池有限公司合作,率先开发出直接满足新能源汽车、储能电站、无人机、矿用设备等不同领域应用的锂电池产业化技术……

  “在合作中,我们切身体会到了河南企业对于新技术和转型升级的旺盛需求。”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郑州分所副所长聂毅说,未来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郑州分所将吸引更多的优秀团队加入进来,带动郑州乃至河南各相关产业的繁荣发展。

  “人才引擎”强劲,发展动能澎湃。目前,通过项目引才、以才引才、平台引才等多样化引才模式,郑州正逐步实现引进一个人才、带来一个团队、形成一个产业的良性循环。

  招才引智“”出效应。“1125聚才计划”实施两年多来,引进海内外创新创业人才(团队)232个、领军人才523名,其中,两院院士14名、国家“千人计划”“万人计划”专家52名,长江学者7人,呈现出行业知名度高、产业融合度高,成果转化能力强、项目带动能力强的“两高两强”态势;入选人才(团队)项目与郑州市战略主导产业发展高度契合,新材料、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汽车与装备制造等战略产业引进人才占总量的80%,为郑州未来打造智慧化、国际化、高端化的现代产业体系提供了坚实支撑。

  聚天下才,建“郑中心”。随着“智汇郑州”人才工程的深入实施,一系列人才配套政策的逐步落实,一个内陆地区人才集聚高地和极具活力的创新创业中心将加速隆起。(记者 徐建勋 王延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