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作家协会主席邵丽: 受《百年孤独》影响 我走上了写作路

21.04.2017  07:57

 

邵丽说每天最幸福的就是晚上躺在床上看书的时候

受访者供图

语录

“真正的世界读书日不是一天,而是每一天。一个不喜欢读书的国家是不可能真正崛起的。”

河南商报首席记者 高云

从小爱读书,几乎成了每个作家的固定“人设”。邵丽,也不例外。

在第22个世界读书日到来之前,河南商报记者专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作家协会主席邵丽,听她讲述丰富多彩的读书故事。

本草纲目》都被兄妹三人翻破了

邵丽对读书的“初始记忆”,在上世纪七十年代。

从两位哥哥,到自己,在邵丽家,爱看书的习惯自然流淌着。

三四岁时,每天父亲都会拿着报纸让她认字。

她记得,家里父亲那本《本草纲目》,被他们兄妹仨翻得“稀烂”,封面、封底都掉了。

她笑着说,一本古代医书之所以这么抢手,就因为上面有插图。

小学五年级时她想改写《红楼梦

张爱玲说过她的人生三恨:一恨海棠无香,二恨鲥鱼多刺,三恨《红楼梦》未完。

小学五年级的她,对《红楼梦》的艺术一知半解,却对结局的不圆满牵肠挂肚。

“那会儿字都认得不太全,顺下来读了一遍。虽不太懂,却投入很深。”她说,黛玉被“写死”,让她的心疼痛不已。

“当时就想,如果有一天我有能力了,就要重写结局,不让结局那么惨。”提起那段童年往事,她还忍俊不禁。

“只读死人的书” 从不理解到赞同

“一部《红楼梦》,我读了不下五遍。”邵丽说。

她读书很少做笔记,喜欢的书就多读几遍,隔一段时间再读一遍。每次重读,都有不同的感悟体会。

她爱读外国文学,“要读,就读经典”。

她记得,余华说过,读书只读死人的书。“当时对这种说法,我并不认同,感觉会不会太狂妄?”可时间久了,她觉得这种说法也别有一番道理。

她解释,死人的书都是经典,历经岁月淘洗还能流传的,必定是经典之作。

在她看来,读书要读经典,这是读书应有的品位。

“不管从事的工作是否与文学有关,如果一辈子都没有读过经典书目,实属遗憾。”她说。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近日公布的国民阅读调查显示,2016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图书阅读量为7.86本。

邵丽说,自己一年的读书量有近百本。其中,出于工作需要,要读几十本书,出于个人兴趣又要读几十本。

“每天最幸福的,就是夜深人静,躺在床上看书的时候。”她说,时常被书本吸引的她,养成了晚睡的习惯。

【对话】

百年孤独》激发了写作冲动

河南商报:在您人生中,哪本书对您影响最大?从读书,到写书,您经历了怎样的蜕变?

邵丽:我33岁才开始专业文学创作。之前是爱读书,也爱写散文之类,在报纸杂志上发表过不少作品。后来女儿初中住校,我开始写小说,是为了让生活过得更为饱满、有意义。

百年孤独》就是一本对我影响很大的书。

一开始觉得“难啃”,而你真正读进去,很容易激发写作冲动或者潜力。我觉得,我走上写作道路,受这本书的影响最大。

“生活阅历也是一本大书,写作需要才情,但有才情、没生活是写不下去的。而我的矿藏,才挖了个头。”她说。

【责任编辑:张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