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和育,哪个更重要
也是在那个年代,关于小米还有一个话题。响应主席“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令,王震率三五九旅在南泥湾开展大生产运动,“红米饭,南瓜汤”在当时成为人们闻起就满口生津的“佳肴”。
随着时代的变迁,现如今的小米已不仅仅是人们用来果腹充饥的食物,更多的是人们寄予了口感、营养和健康的期待:喝得舒坦,吃得放心!
有着八千年小米种植传承的内蒙古自治区敖汉旗,这些年通过施用积造的农家肥,少施或不施化肥,大多采用生物技术防治病虫害,无过量农药和化肥残留之忧,再现了敖汉杂粮的天然特性,便有了“中国杂粮出赤峰,绿色杂粮在敖汉”之说,更是赢得了世界环境规划署授予的“全球500佳”的美誉。这里,打造出一批知名品牌:“八千粟”杂粮、“沃野”牌小米、“天然”牌免淘小米、“华夏第一村”牌小米、“孟克河”牌有机小米系列,并成为地理标志产品,
还是关于小米,在这个旗,最近又有了一个大举动:筛选了311种小米种,其中212种是从全国各地引进,99种是在敖汉旗当地搜集到的传统种,划分4个试验区,设1米观察道,进行集体试种。全部采取“挂线”种植,以保证种植距离相当。整个试验实施无缝隙田间跟踪管理,具体工作由当地的农业技术人员自行设计、亲自操作、全程观察、积累数据,做好各品种从播种到成熟的全程记录。通过试验,对本地的农家品种进行保护和提纯扶壮;对引进的品种进行筛选,最终挑选出口感好、产量高的当地品种和适合敖汉地区、品质优良的引进品种,繁育后在全旗推广。
无论是从品种资源的保护和研究的角度,还是针对不同的消费群体选择相应的品种来种植,从而加快农民增收的步伐,都是大有益处。
前不久我去有“江淮粮仓”之称的安徽阜阳采访,在人口第一大县临泉,农民朋友齐声称赞县农技服务中心的杨涛主任,说用他推荐的良种一定能增产增收。后了解到,杨涛多年来一直从事一项工作,就是把当地主要农作物特别是小麦、玉米的优良品种引进来进行对比试验,从中筛选出几个适合本地的品种供农民朋友选择种植,像小麦的“周麦22”、“泛麦5号”、“济麦21”等,深受农民朋友亲睐。
我们知道,农作物品种的育种周期很慢长,少则五六年,多则上十年。一个育种家有可能一辈子都育不出一个像样的品种,更不用说能拥有一个突破性品种。我国幅源辽阔,即使是一个突破性品种,也不可能适应任何一个地方、任何一种气候和土壤。各地根据自己的区域特点进行筛选就显得特别重要和不可或缺。我们常常强调育种的重要性,而对选种的重要性总有些忽略。
“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育”是前提,没有“育”,就无从“选”,那是无源之水,同样,“选”不可或缺,“育”要通过“选”来实现价值,没有“选”,“育”被束之高阁,就不能很好发挥出作用。为了我国的粮食安全,国家呼唤育种家们育出更多突破性品种;为了农民持续增产增收,又希望基层农技员多选出适合本地的优良品种。“育”和“选”互为依存,同等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