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大学办学92周年暨合校20年征文选登:追忆河南现代医学的奠基人张静吾先生(图)

16.06.2020  20:52

 

追忆河南现代医学的奠基人张静先生
时仲省

      张静吾是著名医学教育家,河南医科大学主要创始人之一,河南现代医学的奠基人之一,也是河南省神经学科的创建人。他虽历经坎坷,屡遭磨难,但爱国之心赤诚不渝,献身医学培育人才之志坚定执着,刚正不阿敢说敢为的品质从无改变。他胸襟开阔,善于应变,享年近百岁,被称为“世纪老人”。我在河南医学院办公室和《河南医大报》工作期间,多次访问张老,并曾几次向他约稿。现在回忆起来,他给我们留下的不仅是学术论文、著作,而更宝贵的是一笔精神财富,是坚定的意志和高尚的情操。
      立志献身祖国医学事业
      张静吾原名张凝,1900年农历七月二十七日,生于巩县兴仁沟村。8岁时曾跌入深沟,右前臂骨折,左腕脱臼。几个月后,左腿腓骨骨折。这些伤都是经中医治疗痊愈。所以,他虽然以后学的是西医,但对中医是十分珍惜的。
      11岁时,他先后在巩县和兰封县城读高小,1913年冬考入位于开封市的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河南大学前身)德文班,1918年毕业。次年,他东渡日本,考取东京医专。1919年,东京的中国留学生,呼应北平学生进行“五四运动”,组织千人游行,反对中国驻日公使的媚外行动。张静吾买了手杖参加游行,并与日警马队搏斗,挨了打,义愤填膺,再加上屡遭日本人歧视,1920年他愤然归国,进入上海同济医工专科学校学习。
      1922年,张静吾赴德国哥廷根大学学习临床课程。在此期间,张静吾刻苦学习,一心要为中国留学生争口气,证明中国留学生不落后于德国学生。因此,除用心上课、认真复习外,他还到柏林等地医学院校听名医讲座,利用暑假到医院外科、妇产科、病理解剖等实习,因此学习成绩优异,各门成绩总评优等,名列前茅,1925年毕业。1926年,经学位考试和论文答辩,获德国医学博士学位。
      在德国留学期间,张静吾与当时在哥廷根城的共产党员朱德、孙炳文、武剑西等居住很近,经常在一起交谈、聚会,还曾在一起合影。张静吾当时只有20多岁,而朱德已40多岁,还曾经担任蔡锷部下的旅长。张静吾感到他朴实忠厚、平易近人,因此十分敬佩。有次谈到黄河经常发生水灾时,朱德说,要想治理好黄河,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实现。这句话深刻印在张静吾心里。上海五卅惨案发生后,进步人士离开哥廷根,武剑西还把有关书刊和文件交给张静吾保管,后如数转交给他指定的进步人士。孙炳文离开后,还曾介绍革命人士邓演达到哥廷根,由张静吾接待。由于与共产党人、进步人士地交往,张静吾受到很多启发,他的爱国热情和为祖国医学事业献身的志向,更加坚定。
      多方努力创办河南医科
      1926年冬,张静吾回到祖国。他曾在北伐军中做过短暂的医疗工作,后因患伤寒回家疗养。
      1927年夏到开封,闻知中山大学(河南大学前身)只有文、理、农、法四科,他就以医师身份访问该校校长凌济东,“极陈创办医科之必要”,凌校长称河南无医科毕业生难以开办。张静吾随后即设法联系医学人才到河南工作,特别引荐自己在德国留学的同学到河大任教。
      1928年7月,张静吾到北平德国医院工作。该院位于东交民巷内,诊疗的多是达官贵族、社会名流,医疗费用高昂(挂号费5块银元),每当有战事,医院即成为权贵的避难所。张静吾感到该院学术空气淡薄,而且没有工农大众就医,因此不愿在此久留。
      1931年,张静吾应聘到位于保定的河北大学医学院任内科教授。他采用声像教学法,以实际病例和实物在课堂上示教,学生实习时,他又亲自指导并随时讲解,深获学生好评。除讲课和医疗工作外,他还熬夜编写了一部数十万字的内科学讲义。
      1934年夏,张静吾受聘到河南大学医学院任院长兼内科学教授。他继续增聘教师,选助教到上海等地进修,同时建立了医院门诊部。1936年,他到南京访问中英庚子赔款委员会主管人,申请到15万元,建筑了可容100余病人的病房楼一栋,使医学院初具规模。
      抗日战争中坚持医疗教学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张静吾应聘为上海同济大学内科教授。“八一三” 上海事变爆发后,他受命在上海筹办一所临时伤兵医院,收容重伤员100余人。9月上海危急,他率医护100余人到苏州胥口镇,以同济大学名义承办军政部第五重伤医院,一个月内收治伤兵600余人。随着战争形势发展,医院又先后撤至江西吉安、广西、昆明等地。因开课无望,他遂去贵州安顺军医学校。
      1943年,受河南教育界吁请,张静吾再次任教河南大学医学院。此时医学院已迁至嵩县,院务无人主持。张静吾带领师生,在简陋艰苦条件下,整理了教具、图书,添置了器材,坚持教学和为当地群众进行医疗。
      1944年5月,日寇侵犯洛阳,医学院由嵩县县城紧急迁往潭头校部。5月15日,日寇骑兵突袭潭头。张静吾携妻子、侄儿与一位男生、两位女生、一位助产士等7人一起逃出。那天暴雨倾盆,他们在山下一所茅屋内躲避。不料日寇前来搜查,张静吾用日语说:“我是医生,这些是我的家人和学生。”日寇毫不理会,将他们裹挟带走,稍有迟慢,就拳打脚踢。有的日寇还摸女学生的脸。雨中道路泥泞,张静吾夫妇实在走不动了,躺倒在路边的地上。一个日本军官拔出刀架在张静吾的脖子上,强行把他拉走。走到一处深沟边,张静吾冒死跳了下去。日本兵追到沟边放了一阵乱枪,沟底都是水,张静吾幸亏在坡上被树枝挡住,没被打伤,后经农民救出。但他的妻子已被日寇刺刀捅死,侄儿被刺了4刀,食管刺断。三位学生,不堪受辱,愤而跳井,被日寇乱枪打死。        
      医学院先后迁移至紫荆关、汉中、宝鸡等地。张静吾为失去妻子、学生而十分悲痛。但他还是坚持到紫荆关看望学生。到西安后,他建议学院迁往汉中,而自己留在西安,为食管断裂的侄儿求医。他有时到西安军医分校讲授神经病学,有时到老同学开设的医院行医。
      1945年5月,张静吾到宝鸡为河大医学院毕业班补课,校长宣布张静吾仍担任医学院院长,直到日本投降。
        屡遭挫折磨难志未改
      1945年10月,医学院迁返开封,当时校园原址一片疮痍,教室、学生宿舍等均被日军拆毁,教学医疗设备在嵩县被日军抢劫一空。张静吾带领师生开展重整校园活动,清理废墟,争取经费。英国科学家李约瑟曾来访,捐助100万美元。联合国救济总署河南分署捐助3000张病床的全套设备和X光机及部分药品。学院还从华西大学医学院购回一批教材、挂图、标本等,经过多方努力,1946年春正式复课和开诊。
      1947年,张静吾被任为河南省卫生处长。他辞去医学院院长职务,但仍兼任医学院教授,1948年随校迁至苏州。
      国民党政府撤离大陆前夕,曾有亲友、老同学等多次劝他到台湾。他对国民党的反动腐败已有深刻认识,同时由于接触过进步人士,对共产党治理国家和发展教育有了信心,因而坚持留在苏州,等待解放。
      1949年夏医学院迁回开封,1950年,张静吾被任命为河大医学院附属医院院长。他专程赴上海,聘请了10多名医学专家来河南进行医疗和教学工作,还购置了一批医疗教学设备。
      1952年,全国高校学制改革,经教育部批准,河南医学院独立建院,直属国家卫生部领导。张静吾被国务院任命为医学院副院长。1956年河南医学院随省府迁至郑州,张静吾负责筹建新校舍。1957年,他被错划为右派。“文革”中又遭批斗和抄家,曾下放到临汝温泉医院管水疗室和打扫卫生。他把池子、盆子打扫得十分干净,浴巾及时清洗,受到病人称赞。一年后返郑编写《临床神经病学》医学院神经科第一部自编教材。同时还译有德文《神经科入门》以及有关肝炎治疗等资料近100篇。
      1978年10月,张静吾错划右派一事得到平反,复任医学院副院长兼学报主编,并当选政协河南省委会常委,民盟河南省委会副主任委员和中华医学会河南分会常务理事等。恢复职务后的他已年过80,但到省政协或省医学会开会,总是早起等公共汽车。当时我任院办公室秘书,就问他:“张院长,我可以给您派车。”他摇摇头:“我这也是锻练身体啊!咱们小车少,让别人坐吧!”1979至1981年,八十多岁他又译出50多万字的西德《神经病学教科书》。在进入九十岁高龄后,还应邀多次向学生做“如何学好专业知识”和“怎样才能成为一名合格医生”的报告,向学校提出许多提高教学质量的建议。
      1998年8月14日,张静吾病逝,享年98岁。张静吾室内挂的条幅是:“欲除烦恼须无我,历尽艰难好作人”。这是他一生的写照。张静吾的一生跌宕起伏、充满沧桑,但始终满怀爱国之情,关爱学校师生,致力于医学教育和河南医学院的发展壮大鞠躬尽瘁,为河南省医学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今年是郑州大学办学92周年暨合校20年,不由让人追忆起先生的点滴滴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希望张静吾的精神能够激励郑州大学广大师生继续砥砺奋进、勇往直前,早日实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为建设教育强省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河南现代医学的奠基人张静吾先生

                           

                                                                          郑州大学档案与校史馆展示的张静吾事迹

                           

                                                                                        1958年河南医学院新址